薛城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宣讲活动 让党的好声音入耳入心

大众日报 2020-07-24 09:56 大字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 李想

“我能叫你一声妈妈吗?”当援助湖北医护人员孙中芹讲到方舱医院留守儿童文文向自己提出这个请求时,声音顿时哽咽了,几滴泪水滑落这位坚强的医疗卫士脸颊,台下观众也都为之动容。近日,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报告厅举办的“新时代 新薛城 新故事”百姓宣讲决赛掀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宣讲活动的高潮。

7月21日,枣庄市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增光向记者介绍,自去年以来,全区围绕理论政策重点、社会生活热点和群众关注点,开展进基层理论宣讲100余场次,向群众赠送《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等图书2万余册;通过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进基层开展形势政策宣讲386场次,直接受众达38000余人次。结合理论宣讲活动,还组织开展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9600余场次。

“厚植人才”夯实宣讲根基

该区打破过去完全依赖区委党校宣讲的模式,从区、镇两级选拔理论功底扎实、与群众沟通能力强的宣讲人员纳入宣讲队伍,形成由专业理论工作者、领导干部、全区道德模范、单位业务骨干及退休干部组成的宣讲骨干人才库。

截至目前,薛城区已选树宣讲骨干201名,发展文明实践志愿者17万人,打造了理论、法律、道德、文化、科技、教育6支宣讲分队。

为提高宣讲骨干的宣讲技巧和方法,满足听众多样化的需求,真正让理论深入人心,该区积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培训体系。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请进来学和走出去学相结合,从理论功底、发展目标、政策形势、区情把握、宣讲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组织宣讲骨干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集中培训不少于4场次,在区委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30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宣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

针对社会各界不同群体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组织策划不同专题的“实战演练”,指导他们在宣讲中引入现场互动环节,帮助听众答疑释惑,切实增强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以达到群众喜闻乐见地接受和运用理论的宣讲效果。

“群众点餐”提升宣讲实效

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该区在如何提高群众接受度上下足功夫,切实增强理论宣讲的适用性和覆盖面。

以往都是把群众简单地召集到党校教室里,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也占用农忙务工时间。为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该区开通“点餐式”百姓宣讲“直通车”,根据前期调研发现群众的需要,确定宣讲主题,真正让群众“点单”;在宣讲地点的选择上,变过去请群众到会场听为送宣讲上门,宣讲地点既可以设在人员集中的戏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可以设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学校和广场等,通过“见缝插针”的灵活选择方式,真正把各级党委政府的好政策、好声音送到百姓身边。

在宣讲的过程中改变一稿念到底的做法,创新“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宣讲模式,如在调解过程中,通过开展政策法规、家风家训等内容的宣讲,积极调解政府和百姓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各类纠纷;在帮促过程中,通过开展“百千万”扶贫帮包活动,在帮群众解决困难问题的同时,宣讲一些党的扶贫帮包政策、创业指导,多措帮促群众干事创业、共同致富。

“品牌创新”激发宣讲活力

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该区打造“一域一品”“一村一特”品牌,组织各镇街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将“讲、评、帮、乐、庆、送”多种形式有机结合,把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品牌迭出,城乡文明之花灿烂盛开,理论宣讲活动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陶庄镇围绕“一心为人民、永远跟党走”主题,邀请中央电视台大型综艺节目《唱响新时代》栏目组走进种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演出现场“微宣讲”,把孟凡芹“扎根教育一线、无私奉献山村”的中国好人事迹传遍了全国;邹坞镇围绕打造“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新时代文明实践直通车”品牌,引导民间艺术团队开展“一村一场戏”活动,实现宣讲教育与农民参与的良性互动;临城街道坚持以“红色党建文化引领”为主题,打造出了“红书吧”等17个特色鲜明的宣讲活动品牌。

围绕打造“文化常庄、德润乡邻”品牌,常庄街道注重挖掘本域文化底蕴,开展了科普体验宣讲、陈金河人物宣讲、万章讲堂等活动;周营镇京剧票友会加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志愿者队伍,已连续31年举办惠民演出活动;巨山街道坚持每年进行100场国学宣讲,以国学促文明,提升了社区居民品质生活。

新闻推荐

峨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展医疗服务品质提升年活动

一是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院绿化美化,不断改善设施环境,推进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院内完善设置无障碍设施,...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