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 绿色循环农业让峄城村庄变富变美

大众日报 2020-05-09 21:19 大字

□ 本报记者 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 赵磊

4月26日清晨,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东金庄村西红柿高标准大棚基地中,一片繁忙的景象:大棚内,村民们忙着采摘黄瓜;大棚外,一筐一筐的黄瓜被搬到运输车上有序摆放。“大家加把劲,收购商在棚外等着装车呢!”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亚汗流浃背地指挥着。

李亚告诉记者,东金庄村有800余亩耕地,其中蔬菜种植面积258亩。2015年底,为了壮大规模抱团发展,李亚带头成立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全部40余名蔬菜种植散户入社,统一经营管理销售,种植黄瓜、西红柿、土豆、茄子等多种蔬菜。“和其它蔬菜种植合作社不同的是,我们种蔬菜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用的都是自己造的有机肥,种出的安全无污染、优质营养的绿色蔬菜很畅销。”李亚边介绍边带领记者来到位于村北的枣庄正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生产线正在轰鸣运转,3名工人正将刚刚下线的褐色有机肥料装袋。东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才告诉记者,2017年7月,村里蔬菜种植业渐成气候,为了增加产品附加值,决定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村里成立枣庄正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亩、年产3000吨的有机肥生产线,其中2000吨供给村内蔬菜种植基地,1000吨外销,年销售收入300万元。

一条有机肥生产线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效益,还有生态宜居,目前,东金庄村的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李玉才说,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把秸秆留在田地里直接焚烧,造成大气污染,还有部分村民把秸秆放在房前屋后,影响了村容村貌。村里还有肉牛、肉鸭和生猪等3个养殖场,每年产生粪水4000吨,此前受限于技术,通常处理不彻底,也成为村内的污染源。

近年来,峄城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利用“合作社+公司+基地”模式,开展草—畜—肥循环生产,形成了“以草养畜,以废造肥,以肥还田”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全面提升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有效改善了辖区生态环境。东金庄村引导村内7家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峄城区阴平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发展规模农业,生产的小麦、玉米等良种上市销售,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秸秆等废弃物作为生态养殖的饲料,养殖合作社利用秸秆、菜叶等废弃物进行生态养殖,生猪、家禽等相关畜禽产品对外出售,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实现了“以草养畜”。

“我们把部分还田剩下的农作物秸秆收集起来,运到有机肥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将种植、养殖废物和群众生活产生的粪污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在沼气池内发酵,沼液作为叶面肥料,灌溉使用,沼渣生产成有机肥,作为蔬菜、粮食生产肥料,形成循环利用、循环发展的模式。”李玉才介绍,通过“以废造肥”减少了污染,提升了产业增加值。

该村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13个,其中拱棚40多个,采用有机肥料浇灌,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2019年共计生产有机蔬菜1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

绿色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2020年计划投资238万元建设生物有机肥二期生产项目、投资162万元新建1000吨蔬菜储存恒温库5000立方米、投资320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15个60余亩、投资120万元建设休闲观光采摘园4000平方米。”李玉才谈起今年的发展计划信心十足。他们准备通过对现有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将其打造成有机蔬菜种植、农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生物肥生产、仓储冷链物流、乡村旅游、观光体验采摘闭环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打造绿色循环农业的东金庄样板。

新闻推荐

复课了!初三学生重返校园

5月7日,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的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当日,枣庄市初三年级正式开学复课。据悉,山东省初三年级从5月6...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