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操作省时 乡间别墅宜居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枣庄晚报 2019-11-06 14:50 大字

“从牛耕到机械化,从地瓜干到白面,从小草屋到乡间别墅……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今年73岁的孙晋善老人喜欢跟村里的年轻人聊天,他说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庄稼人不像庄稼人

在峄城区榴园镇王府山村的一个小院子里,孙晋善老人正在采摘树上的石榴。“1958年我12岁,那时候土地都是集体的,主要以种春高粱、春玉米和春谷为主。到了秋天,我们就收高粱,收完高粱种麦子,小孩子也能帮着耕地、放牛啥的,挣点工分。”孙晋善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被选为农机手,“当时的农机手可不像现在开着各种农用车辆,都是用牛耕地。我在前面牵着牛,一个人在后面踩着犁,一个人推,靠几个壮劳力耕整个村的地,一耕就是个把月,耕完地整个人累的不想动,手上也磨起了泡,肩膀上也是,火辣辣的疼。”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分产到户,孙晋善老人分得7亩左右的地,至今以种地为生。但同样是种地,老人已经不用自己出手了。“现在都是机械化操作,除了除草、打药以外,都是机耕、机种、机播、机收,几乎不用使用人工。几十亩地,一个上午就完事儿,比我们原来干一个多月快多了。收完小麦送到你家里,感觉庄稼人不像庄稼人了。”老人开心地说,“除了使用机械化,小麦的亩产也上去了。记得1956年小麦亩产100多斤,现在亩产能达到1000多斤,比原来亩产提高了10倍。”

国家统计局枣庄调查队的统计显示,枣庄市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7.9万吨提高至2018年的172.0万吨,增长8.6倍,亩产由37.5公斤增加至408.4公斤,增长9.9倍。

地瓜干煎饼变白面馒头

有了好收成,家里分的粮食就多。1958年,孙晋善老人每个月能挣8分工分,有一个月分得的不是小麦而是地瓜干。“那时候,孩子们都跟着大人把地瓜干磨成粉,然后用煎饼鏊子摊成地瓜干煎饼,或是用地瓜干掰碎了做稀饭。”老人说,“全家只有在端午节和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包子和小麦做的煎饼。其他时间都是用地瓜干对付。”

如今,孙晋善老人家都能吃上白面馒头,顿顿菜里都有肉。“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地主家都没有这待遇。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可怜。”老人说。

小草屋变乡间别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家家都住草屋,就是那种用草铺成房顶、用石头做墙的房子。照明用煤油灯,取暖则是用泥做的火盆。”据老人回忆,他年轻时除了吃的不好,最大的困扰就是住。“每年一到10月份,全村人就都开始收拾房子。换屋檐,修石头墙,插稻草,全家人爬上爬下忙个不停。要趁着天冷前修理加固,不然,遇上下雨下雪天就麻烦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石头墙还透风,人躺在被窝里都直打颤。”草屋大约20多平方米,老人一家五口人住在里面,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如今,老两口住起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液化气、电、水、宽带,啥都有。“家里有液晶电视、冰箱和空调。夏天热了开空调,冬天冷了用煤烧土暖气。”老人说,“不少村民盖起了二层、三层小楼,就是城里的别墅,有的还开起了农家乐,游客玩累了,还能到这里吃饭住宿。村民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提高,没事时,可以去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喝茶聊天,生活真是越来越幸福了。”

(记者 王正)

新闻推荐

浇水松土、锄草养护、收获果实 果树认养 体验田园劳作过程

很多市民认为,果树结果后,果实由果农出售给消费者,和果树的种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当然也不了解它是怎样开花结果。今年,这种模...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