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走廊”改写历史

齐鲁晚报 2019-09-27 05:08 大字

强大的电力第一次来到田间地头(鞠同心摄)

枣庄特高压变电站工地现场(鞠同心摄)

供电员工深入蔬菜大棚问需(鞠同心摄)

“台儿庄,蛤蟆汪,年年发水去逃荒”,这首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的民谣,道出了“洪水走廊”台儿庄历史上的水患之苦。翻开已发黄的《枣庄市志》,里面写着“1963年夏,台儿庄第三次发生大洪涝,灾情震动中央”。

《枣庄市志》记载,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台儿庄电力排灌站,并派程子华来台儿庄确定电力排灌站的位置和通电问题。

1963年11月,水利电力部【63】水电规水字第446号文件《枣庄市台儿庄电力排灌站设计任务书》批复,同意按50年一遇排涝标准治理,建立台儿庄变电所和赵村、台儿庄、石佛寺、西阎迁四处电力排灌站,提排控制总面积为13.3万亩”、“核定电力排灌站及输变电工程控制投资500万元。”文头标有“急件”字样。

创业艰难百战多。参与了台儿庄电力排灌站设计建设的枣庄供电老一辈建设者们回忆说,当时大水未退,为了赶走水涝,他们毅然撑船定位,涉水架线,日夜不停奋战在台儿庄。

工程竣工后,电闸打开,涝水及时排到了运河中,大片肥沃的土地展露出来。运河北岸涛沟桥村党支部书记仲文岭试着播下了30斤稻种,没想到一种成功。

“生产队用刚收获的大米熬了一锅汤,大伙传着喝,很多人都是边喝边掉泪。”老人们回忆说,“第一年试种的5亩地水稻收获后,大伙舍不得吃,全部当了来年的稻种。”

枣庄供电多年来持续加快运河两岸电网建设,尤其针对当地发展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三水农业”的特点,架设水田专用线路,将电杆、电表、插座、配电箱送到水田头、鱼塘边,让村民“抬手就能浇水,按下电钮就能给鱼塘打氧”。

现在,这里种植优质水稻10万亩、开发水田藕1万亩,鱼塘2万亩。特别是大米,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特等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年销售达6万吨,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新闻推荐

新担当,全力以赴建设幸福住房

七八十年代的城区住房,拥挤破败,房屋质量也有明显问题,经常雨天渗水,晴天脱皮,一家几口挤在五六十平的房子内,用窗帘、布...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