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街“蓝灰”到五彩斑斓 从凭票购买到一键购物 衣着成“风景” 购物看心情

枣庄晚报 2019-09-23 09:48 大字

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如今色彩斑斓的个性化定制,服装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城市街头,身着漂亮衣服的人们往往就是最靓的“流动风景线”。国家统计局枣庄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18年,枣庄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支出1636元,比1996年增长了2.0倍。

一件衣服穿四季 老大穿完弟妹捡

家住市中区文化四村的赵女士是一位喜欢怀旧的人,在她收藏的众多老物件中,最在意的就数绚丽多彩的衣物。“上世纪60年代末,没有服装专卖店,家家户户要使用布票去买布做衣服。我家的孩子多,兄弟姊妹五人没有一个穿过新衣服的,母亲是个手巧的,家里长辈们穿过的衣服在她手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变成我们能穿的了。每次我们五个抱怨没新衣服穿,奶奶总念叨‘一件衣服穿四季,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捡’。” 赵女士说,她的第一身新衣还是当兵前一年,母亲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的布票买布做的,新衣服一做出来,弟弟妹妹们羡慕得不得了。”

后来,为了有新衣服穿,赵女士复原回家后申请去了供销社,成为一名销售员。“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销售员可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不过,即便是在供销社,见到的衣服无论是色彩、款式还是成色都还十分单调,‘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是最真实的写照。”回忆起当销售员的那段日子,赵女士脸上透着自豪,“到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服装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人们的衣着服饰更加追逐时尚和个性,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质地就变得丰富和多样化。后来,随着‘的确良’的普及,姑娘们纷纷穿上小碎花裙子,男士们则热衷雪白的‘的确良’衬衫。”

日韩风、欧美风刮来 传统服饰与世界接轨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棉花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产量比1960年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生产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需要。1982年,国家陆续对部分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市民的着装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市场开始出现大量售卖成品制衣的小摊贩,五彩斑斓的布料、各种款式的服装开始走进市民的生活。“那时候大街小巷,喇叭裤、牛仔装、燕尾服、阔脚裤看得人应接不暇,港台服装也进入了内地,人们开始更多的追求时尚和美观。”一说起时髦的服装,赵女士的女儿小高滔滔不绝,“考上高中那会儿,母亲花了30块钱给我买了一件喇叭裤,吸引了很多同学的注意。”

“上世纪90年代,日韩风、欧美风刮来,衬衫、T恤、风衣、羽绒服、羊毛衫……适合不同场合的服装类型丰富多彩。街头巷尾比较受男孩子青睐的宽大的球衣、低档肥裤子走嘻哈路线,短流苏裙子、吊带背心、荷叶裙等则彰显着女孩子的个性。”小高给记者展示了她的衣柜,一件挨一件的衣服将家里的三组衣橱挤得满满当当,而在这些衣服中一件老式皮衣特别显眼,“大概是1996年的时候买的,当时买的时候500多元呢。”记者大体数了数,小高的衣橱里各种各样的衣服116件,这个数字让站在一边的赵女士连连咋舌:“这要是搁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

引入在线试衣 电子商务淘金服饰市场

“闺女,来帮我看看,这是怎么鼓捣的,怎么支付不了呢?”在薛庄小区,宋女士正在使用手机淘宝购买“十一”期间演出的服装,她的女儿也坐在一旁用手机为儿子挑选换季的服装。“以前想买衣服就得去商场,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心仪的服装。这不,前段时间,女儿又教我在线上试衣,方便得很,省得我到处跑,还不一定能碰到心仪的服装。”学会网购后,宋女士乐在其中,“别看我奔70岁的人了,网购丝毫不含糊,大到电视机、冰箱,小到家里的生活日用品、服装鞋帽,很多都是从网上买的,而且我们舞蹈队近三分之二的队友都会网购。”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年轻人在追逐世界时尚潮流的同时,世界服装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前几年唐装走俏全球,旗袍走遍世界,这两年,汉服再次引领时尚。除此之外,购买服饰已不再局限于实体商店,就连不少中老年人也享受到手指一点,随时随地就可以购买到服饰的便利,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衣着走向时尚、品牌、个性化。

(记者 张莉萍 文/图)

新闻推荐

“共和国同龄人”,我们在找您 翻翻您家老照片,找寻那回不去的青葱岁月

本报9月19日讯(记者米娜见习记者姚冲)日前,齐鲁晚报·今日枣庄特别发起“寻找‘共和国同龄人’——讲述枣...

枣庄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枣庄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