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云和600亩脆枣园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守生 通讯员 孙海锋 张超
近日,记者来到山亭区北庄镇铁山村脆源合作社,看到鸡心形的、圆形的、葫芦形的各种脆枣挂满枝头。合作社理事长尹雪云正为脆枣上市忙前忙后,一刻也不得闲。尹雪云今年56岁,八年前就是在她的带领下,第一棵枣树在铁山村安了家。
一晃八年过去,铁山村的脆枣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亩变成了600多亩。现在当地人一说起铁山村,大家伙儿首先想到的就是脆枣。
铁山村位于北庄镇南部,是山区乡村,紧邻240省道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没种脆枣之前,村里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2012年,尹雪云趁着到泰安学习的机会,从当地果科所引进了脆枣新品种。作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试验田,当时只种植了3亩。
虽然铁山村的脆枣种植历史短,只有八年时间,但是找准了发展路子。2013年,村里依托尹雪云的脆枣种植园成立了铁山村脆源合作社,统一流转村里600亩的涝洼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当时村里人都认为这个涝洼地十年九不收,能干嘛?有钱瞎折腾。”尹雪云心里憋着一口气,就想着把脆枣种好。在她看来,成立合作社是发展第一步。“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地整平,挖好排水沟渠,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销售进行管理,并定期对全体社员开展脆枣种植管理的技术培训及咨询工作。”尹雪云介绍。
看着满园的枣子,种植户尹旭桥喜不自禁:“新疆枣的糖度一般在20度左右,而我们的脆枣糖度可以达到25度。口感好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现在一斤枣的批发价就可以卖到5元,标准化管理种植就是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脆源合作社已经达到“五化”标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其中在生产标准化上,合作社有技术操作规程和企业生产标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建立起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经营产业化上,按照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植,每年带动农民就业2100人次。合作社还获得市区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开展培训活动。经过多年的培训学习,村民的管理意识普遍提高,脆枣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铁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刚介绍,脆枣收获季节为20多天,一般是每年的8月25日前后至9月底。现今,脆枣已经成为村里的“名片儿”了。
2014年,在北庄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铁山村注册了“丹圆”脆枣商标,并于当年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销售方式也进行了拓展,从最初的客商来村里采购,到订单化发货、电商平台销售,提高了销售价格和收入。现在,铁山村脆枣年产量达到5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年纯收益达650万元,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铁山脆枣不能晒干枣,不宜冷藏储存,只能应季鲜食,一年就20天能吃到。如何以脆枣为依托,继续帮铁山村村民发家致富?张建刚介绍,今后村里将发展反季节大棚研究栽培丰产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培植发展乡村游和采摘游,举办脆枣采摘节,不断提升铁山脆枣的知名度。
在合作社园区,记者看到不少脆枣盆景,尹雪云笑着告诉记者:“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实践,前年合作社开始探索脆枣盆景制作,目前销路不错,仅此一项,去年新增收入20万元。”
“合作社新规划了150亩的育苗基地,下一步,准备再引进一批脆枣新品种,带领村民把小脆枣做成大产业,让社员更多地分享合作社带来的红利。”尹雪云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张莉萍(本报)开学季的到来,让不少家长忙碌起来的同时也更加焦躁不安。周女士的女儿要上幼儿园,她担心女儿的穿着打扮不如其他...
枣庄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枣庄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