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中区招才引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民营企业建起院士工作站

大众日报 2018-12-02 07:01 大字

□记者张环泽

通讯员陈龙赵充报道

本报枣庄12月1日讯记者从枣庄市杰诺生物酶有限公司了解到,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研发团队送来了几株菌种,公司协同创新中心正在试验验证,中试后投入生产。

“管华诗院士是中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今年8月份,公司与他签订了院士工作站建站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抗菌肽,替代抗生素,用于水产养殖和畜牧生产。”公司总经理宋在伟介绍说。

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杰诺生物酶有限公司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酶制剂研发与生产走在全国前列。现在有了院士工作站支撑,宋在伟信心满满:“院士工作站为公司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公司在微生态、抗菌肽等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生产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们将力争打造成为省级生物产业基地。”

在枣庄市中区,类似杰诺生物酶的招才引智故事不断上演。

市中区被枣庄市委、市政府定位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中区委书记宋淑启认为,产业转型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作支撑,通过招才引智及产学研合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据介绍,该区深入挖掘梳理企业在技术、人才、平台等方面的重大需求,一企一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精准对接,一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鹏翔光电和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团队深入合作,获得了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扶持,并吸引来了江苏力信新能源和中通客车,联合在鹏翔建立新能源客车PACK生产基地;泰和水处理与山东大学、力源电器与济南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目前,全区超半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联合创新,合作开展技术创新70余项。

市中区人才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高铁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市中区招才引智不断演绎精彩。围绕“高精尖缺”专家人才,立足环保水处理、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全区先后柔性引进泰山学者等重点人才18人。同时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成功创建17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创新平台和65家市级创新平台。两年多来,全区工业企业申请发明专利437项。

新闻推荐

梦之翼:打造文化与消费聚合地

本报记者张运永近日,记者走进枣庄市第一家文化创意类众创空间、唯一一家文化产业孵化器——枣庄梦之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见...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