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乡村风景好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三山前村见闻
本报记者 王兆虎 通讯员 朱宗峰 翟博文
7月5日,记者来到山亭区山城街道三山前村,只见进村大道柏油路铺整一新,村内道路干净整洁。路两旁是茂密的国槐,树上挂满了槐籽。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崇高介绍,在村内绿化上,他们选择了有经济价值的油菜和国槐等,由贫困户管护,一方面美化了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户脱贫。
他告诉记者,三山前村共有4个自然村,全村540户、1860人。村民以种植业和务工收入为主。2017年4月,该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建成了村头牌坊、乡村记忆馆、五福广场等,提升了村庄的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水平,目前村内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环境整洁优美,成为具有浓郁鲁南风情的山居乡村。
据了解,在建设过程中,该村在充分保留乡村原貌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土文化,使美丽乡村凸显乡村风情。在以“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果”为主题的五福广场,记者看到山石铺建的广场场地别有特色。该村还将美丽与文化相结合,精心设计了涵盖24节气的村头牌坊,象征着村里一年四季平安、风调雨顺。
该村还加快村级活动场所、村内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该村最大限度地利用原生态、本土化建筑材料,从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入手,统筹实施了村庄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旱厕改造、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全覆盖,高标准建设了学校、儿童游乐广场、卫生室、图书室、阅览室、便民服务中心等。儿童游乐广场每到放学后都会有大批儿童前来,成为村里一大景观。
该村利用村内废弃的寨墙、河道、蓄水池等,变废为宝,打造休闲节点,建设了乡村记忆体验区。集合乡村民俗文化,收集村民家庭陈设、老旧物件,结合家风、家训评选和四德工程建设,建设了乡村记忆馆,让群众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他们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务工,参与务工的贫困户年增收7200元,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该村还将环境美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村内洼地,修建藕池4处,承包给村里的贫困户,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帮助2家贫困户实现脱贫。积极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和花椒产业,美化了村外荒山,使全体村民大幅增收。目前,该村已形成春天赏花,夏天观荷,秋季摘果的美丽景象。
记者来到村民李广金家,看到院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树下放着一张桌子,几个凳子,坐下休息时,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花椒每年平均收入上万元,路通了,环境好了,以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现在不光富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
赵崇高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成后,我们将引入全域旅游、民宿体验、休闲采摘等概念,为村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孝平通讯员孙海锋贺德成七月的山亭,处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全面拉开的城区框架,畅通便捷的城市路网,日益完善的...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