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很有钱,其实只是穷得不明显隐形贫困人口是你本人吗?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天津日报于穆铭 新京报范娜娜枣庄日报尚凡 东方网储旭东红网张楠之 微信公众号她当家评论员陈方 知乎用户莫妮卡大姐姐网友@夏夏子
■委托人:蔡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第一次听到“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我就被“扎心”了,这不就是我本人吗?工资到手,一周花光,三周吃土。我也很想改变这种消费状态,不然以后至少你们还可以隐形,我直接就成为显形贫穷人口了,好怕到了2020年全面脱贫后我连人口都不算了。
“佛系青年”还言犹在耳,“被同龄人抛弃”也没过多久,一个新的网络词汇又火了——“隐形贫困人口”。对于“隐形贫困人口”这个2018年第一网红词,网络上对它的释义是:指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这类人群一般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能花钱”,二是“几乎没存款”。
比如,表面上住在高档小区,但其实只住在地下室;为买下一件1000元钱的裙子,可以节衣缩食不顾一切;可能会吃精致的法餐、用限量的口红、请高价的私教、去欧洲日本旅游……但撕开这亮丽的一切,背后其实是没有房产、资产、积蓄,甚至是信用卡巨额负债的赤贫生活。
生活方式是多元的,任何无损于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但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前,请先充分了解它。
“隐形贫困”不是“真贫困”
世界银行对贫困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解释:“贫困就是这样一种人们想逃避的生存状态,贫困就意味着饥饿,意味着没有栖身之地;贫困就是缺衣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困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贫困就是因为缺少清洁的饮用水而导致儿童生病甚至死亡;贫困就是权力和自由的丧失。”与真正的贫困不同,“隐形贫困”者虽然口袋中“叮当响”,但是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却并不匮乏。
知乎用户 莫妮卡大姐姐
我同事,工资八千,一个月实际花一万二。能用花呗就用花呗,能刷信用卡就刷信用卡,账单日还不上就一键分期。前两天来上班,拎着一只新款奢侈品包,问她哪来的那么多钱?她说:“信用卡买的,哎呀,这个月剩下的一个星期只能吃泡面了。”
身边这样的人,真的很多!
室友为了省钱每天晚上只喝一杯酸奶,其实她刚买了三千一套的护肤品;好基友说没钱不去蹦迪了,脚踏着崭新锃亮的联名运动鞋;我姐跟我说你生日就不送你东西了,最近没钱,其实她刚订了8888元的美容套餐……
如果有朋友告诉你,我太穷了,穷得饭都要吃不起了,别听他的,他只不过把钱花到他认为值得的地方去了。
天津日报 于穆铭
如果说过去的贫困人口要归咎于历史和时代,那如今的“隐形贫困人口”则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
这些人几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大城市的大公司有一席之地,可以说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这些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负担着人离乡贱的精神压力,漂在大城市,要想实现自我,最简单的方式便是看自己完成了多少符号性消费:身上挎个LV的包包,便会显得别具一格;没事掏出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就能让自己的落差感瞬间降低;海淘点国外日用品,似乎就宣告自己过上了国外富人的生活。
“隐形贫困人口”自嘲只是消费欲望和精神空虚。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没时间刷段子,甚至不懂上网。他们不懂“隐形贫困人口”的含义,不懂月入过万穿着3000块西装仍然自认为“隐形贫困人口”是为何。
新京报 范娜娜
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种仪式性的表达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矫情一下,避免自我被流行抛弃。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隐形贫困人口”火了,真正的贫困人口却可能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过度消费”释放生存焦虑
“隐形贫困人口”更多出现在比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生活特征不外乎“生活成本高”“融入成本高”“收入差距大”。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一个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可能这辈子都买不起房子、不知哪年能摇上号的人,焦虑之下自然更倾向于把赚的那点钱花在不那么昂贵,但是能带来现实幸福感的吃喝玩乐上。
网友@夏夏子
我能说自己是被动成为“隐形贫困人口”的吗?
大学毕业以后从十八线小县城来到了现在的一线大都市,别说身边的本地同事坐拥的祖上三代房产了,连他们每天上班带咖啡、下班约美容、周末泡温泉的生活方式,都完全没有体会过,这导致了刚刚工作的我拿着每月不到两千元的实习工资,怯怯地一个人生活了半年,同事们对我的好意邀请和关心都不敢接受,因为自己清楚根本无法融入城市的生活。
现在的我工作快三年了,工资拿到了这个城市写字楼里的平均标准,但也却成为了“隐形贫困人口”,因为我必须有朋友,必须维持与同事的关系。所以每周三轮到我给全部门买星巴克绝不推脱,哪怕刚刚交了大笔房租;每个月跟同事逛逛一线品牌,也得买点没那么昂贵的小东西;就算根本不习惯吃生冷,还是常去口碑不错的日料店拍拍照发朋友圈。
我不能不在生活里投资,因为我太害怕融入不了这座城市了。
东方网 储旭东
“隐形贫困人口”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精神现象。我们要看到,“过度消费致贫”也隐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生存本就应当为了美好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努力,面对物质精神的双向提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又怎能因为“穷”而限制了追求美好的能力。
面对融入城市的刚需品,高额房价难倒了多少英雄汉,一旦承受着几十年还不完的房贷,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之时,却又发现高端消费的差距逐渐成为新的隔阂和壁垒,让人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焦虑也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于是换个思路,满足眼前的需要,让自己感受一番物质的享受,至少表面上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累,在精神上实现自我满足,似乎这也不失为一种向命运叫板的姿态,方式尽管很难让人接受,但或许也是无奈所致。
评论员 陈方
“隐形贫困人口”自有他们的生活逻辑:住过了能从落地窗看夜景的房子,再也回不到有铁栅栏的合租屋里,这样更能激发我挣钱的动力啊;生活如此艰难,为什么我还不能假装漂漂亮亮的?我年纪轻轻还没有任何负累,追求“看起来更好的生活”比存款更有吸引力啊!
生活方式是多元的,任何无损于他人利益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理解被尊重。舆论场里,焦虑一度是生活态势的关键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提及生活二字无不谈及焦虑。“隐形贫困人口”的生活,似乎成了打破这层焦虑氛围的一股清流:如果你被生活中的各种焦虑折(到身心疲惫,看到“隐形贫困人口”的生活时,你是不是感觉像喝了一碗“鸡汤”——哦,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无所顾忌地把“焦虑”抛之脑后、肆意地感知生活的美好啊!
“虚假繁荣”还能维持多久?
“隐形贫困人口”大多并非富二代,家境也一般,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是单身,还生活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阶段,没有任何家庭负重,所以敢不计后果地消费,生活得更恣意。有人也担忧“隐形贫困人口”的消费观将透支今后的人生,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到底能“持续”多久?
红网 张楠之
身为“隐形贫困人口”,说明你还年轻,说明你还有不计成本地挥霍一下的资本,对于人的成长历程来说,也不能说完全就是件坏事。毕竟,就大部分人而言,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没几年,花钱需要瞻前顾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更何况,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消费还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呢。不过,这样的消费到底还是畸形的。
在一些人那里,消费不仅仅是满足吃穿住行之类的基本需求的事,更是一个关乎面子问题的大事,宁肯省吃俭用,也要在外人面前保持体面,不能丢脸。
但是,仔细想想,过给别人看的那不叫日子,那叫显摆。如果掌握不了这项技能,总是让自己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未来会不会把“隐形”两个字去掉,真的成了“贫困人口”,还真不好说。
微信公众号 她当家
无论怎样,还是要记得你的消费和你的经济状况要对等。
我的一个朋友每天都在调侃自己很穷,但是三天两头,只要有空就会出去旅游。他说:趁年轻,一定要多出去看看,每次出去,住青旅,能省则省,他的每一分都花在了刀刃上,并且他也不常做超出预算的事情。
他还会经常把自己旅游中拍的照片传到杂志社换取稿费,赚取自己的额外收入,还开了一个游记专栏,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副业,有的时候副业收入甚至超出了主业。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既满足了自己活在当下的决定,又有收入有存款。
“隐形贫困人口”们,快停下消费的脚步,毕竟未来还很长,能赚能花并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不存点钱,应个急你就慌了。
枣庄日报 尚凡
不该贫穷的白领,被无情打入了“穷人”行列,直接原因在于消费观念出了问题,追求着及时行乐,只享受现在,而忽略了储蓄,不仅花了现在的钱,而且还花了明日的钱,是消费欲望超越了收入水平,才导致的贫穷。
这也与社会无处不在的消费诱惑有关,如某广告:肾可以不要,但iPhone必须买下。类似广告无时无刻不在诱导消费者,再如芝麻信用、京东白条等,推波助澜,让众多白领面对消费诱惑,勇敢向前冲。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正富起来的中国,从不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下去,“隐形贫困人口”将缺乏应有的抗风险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山亭讯日前,山亭区中小学法治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枣庄三十二中举行,让法律走进校园。近年来,山亭区司法局积极推进青少年普法宣传工作纵深发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