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素质 培养引进 搭建平台 优化服务 市中“四轮驱动”激发企业家队伍活力
本报市中讯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近年来,市中区秉持这一理念,把企业家队伍作为经济发展的“酵母”,抓素质提升、培养引进、平台搭建、服务优化,持续激发企业家不断成长的内生动力。去年以来,共培养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1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西部隆起带急需紧缺专家人才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5人,新增省级以上平台载体5个,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82人。
该区将企业家的能力视为企业发展的潜力,全方位提升企业家综合素质。对全区196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开展轮训5期、企业家职业技能培训7期,培训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技能人才213人,形成常态化培训体系。采取“企业点菜、政府买单”的形式,实施“企业家进校园”培训工程,选派98名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创二代”企业家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研修学习,让企业家提高素质、提振信心、提升境界。
在企业家培养引进上,市中区实施“双引擎”发力。一方面“薪火相传”,大力引导二代企业家继承老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优良传统,推荐100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参加省青年企业家培育中心、创业齐鲁训练营的培训,着重培养锐意创新、拼搏向上的精神,并选树5名“创二代”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巧招妙留”,建立枣庄籍在外企业家数据库,亲情联谊、靠上服务,积极争取枣庄籍企业家、上市企业——山东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勇等10余名企业家回乡创业。依托“千人计划”人选张伟贤、“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魏东芝、何增国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通过以才引才、以才引商等方式,引导他们向企业汇集,让来市中创业的科学家、高层次人才成为企业家,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该区着力搭建政企互动、企业合作、企业家交流等多层面平台载体。建立党委联系企业家制度,明确每名领导干部重点联系1名企业家,保持经常性联系,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帮助解决发展项目、生活困难、落实政策和改善环境等方面难题160余件。开展校企战略合作,引导企业与清华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盟;新增国家级“星创天地”平台载体、省级科技孵化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博士创新实践基地5个,市级优秀平台载体达到4个。搭建行业协会平台,建立协同创新孵化器等行业、产业协会组织9家,积极邀请各地驻枣商会、驻外市中籍企业家,与本土企业家及后备人才开展交流与合作。
针对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市中区推出心贴心服务,加大金融资金支持,研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重点企业家投资项目优先给予股权支持;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政保银”风险补偿基金,开展扶持企业发展担保业务,帮助解决融资难题。依法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吸纳全区企业家中的27名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企业家在“两代表一委员”所占比例由9%提高至15%,推荐39名企业家评选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和省、市级以上专家。
(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赵奎东 赵充)
新闻推荐
本报峄城讯8月5日晚,全市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声乐大赛首场海选在峄城区仙坛苑广场举行,拉开了全市声乐大赛的序幕。据了解,截至目前,声乐大赛参赛选手已达100余名,海选预计进行4场,预定10月1日在峄城...
枣庄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枣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