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寒食清明节

榆林日报 2022-04-01 08:06 大字

张俊谊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春季节日。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先寒食,后清明。寒食节不能动锅灶,清明节要上坟祭祖,还要吃煎饼。

寒食节,是禁火节。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宗懔著的《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米粥。”其实,寒食禁火的日期最初是不确定的,似乎和介子推没什么关系。《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辞源》说:“禁火为周的旧制。”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或清明前一、二日。

东汉末,蔡邕将禁火和介子推扯到了一块儿。介子推的故事在《东周列国志》里记载得很详细。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后母骊姬诬陷,只好在外流亡,他先逃到蒲地,后逃到狄地。狄地,即今陕北一带,是重耳的母舅家,狄人对重耳很友好。狄伐廧咎如,得到叔隗、季隗两个美女。狄人把叔隗嫁给重耳的随臣赵衰,把季隗嫁给重耳。后来,晋惠公害怕重耳威胁他的地位,派人杀害重耳。重耳只好再次逃亡,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一天,饥肠辘辘的重耳特别想吃肉。流落逃难之人,哪里有肉?蓦地,介子推端上了一盘香喷喷的肉来。重耳大饱口福。后有人告诉重耳,这肉是介子推割股而奉献的,重耳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掌握了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有人要介子推向晋文公求赏,介子推说,晋文公回到晋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的功劳,更是老天佑助的结果。偷窃别人的财产,叫盗贼;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罪过比盗贼都大。于是,他和母亲以种田为生。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宫门上:“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晋文公派人寻找介子推,介子推却躲到绵山树林中。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把树林放火烧了,介子推就会出来,晋文公一把火烧掉绵山的树木。火熄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抱在一株树上被烧死了。相传在一株老柳树的洞内有介子推的一块衣襟,上写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常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重耳后悔不已,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人们为纪念这位不贪图富贵功名的介子推,在他死亡那一日不举火,故为寒食节,此日群众多食冷食。其实,介子推有意躲避,令重耳不满,故对他冷漠。有人提起了,重耳才玩了一把火。此事,《东周列国志》有记载: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准备返国东渡黄河时,管行李的臣子壶叔,他把过去用过的器物,件件搬运入船,重耳见了呵呵大笑曰:“吾今日入晋为君,玉食一方,要这些残蔽之物何用?”喝令抛弃于岸。狐偃私下感叹,重耳未得富贵,先忘贫贱,不可久处,因此要辞别重耳。重耳顿时醒悟,和狐偃指着黄河盟誓:“孤返国,若忘了舅氏之劳,不与同心共政者,子孙不昌!”命令壶叔把已弃之物一一取回。这时,介子推正在船内,知道此事后,因此有了栖隐之意。

禁火的地方主要在“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禁食”。汉时,陕北部分地方属西河郡,因此,陕北也盛行寒食节禁火之举。唐代诗人韦庄有《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外醉饮》二首,明代陈文沛也有《神木县寒食二首》。陕北人过寒食,吃一种摊黄。这是在野外用柴草作燃料,用软米烧烤而成的圆圆的炊饼,黄软香甜,别有风味。

清涧、子长、子洲、米脂、吴堡、神木、洛川、宜川等地有吃“子推燕”的习俗,即在大白馍上捏数个雀雀燕燕蒸熟而食。有的在酸枣枝上悬挂雀馍、燕馍。这些雀雀燕燕有春燕展翅、双燕比翼、燕巢九雏、燕负幼雏、喜鹊高唱、麻雀飞翔、蛇盘玉兔、猴子捧桃、春牛伏卧、老虎雄立、憨猴负仔、山羊昂首、鱼儿摆尾等,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寻常京师以冬至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为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可见子推燕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仍保留在陕北民间。民国《洛川县志》载:“寒食节是日不动火,每家各荞麦凉粉冷食,且蒸有大馍,俗称‘罐儿’,馍四周作鸟蛇之形,俗谓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护之,故以此为纪念。此馍以家中人数,每人必有一枚;馍顶一大盘形:男者盘中做成文具、耕具之类,女者盘中做成剪刀之类。”子洲、子长的淮宁河川上游又叫重耳川,春秋为狄地,据说重耳逃难就住在这里,这里群众吃子推燕代代不衰,更有一番深情厚意。

吃子推燕、摊黄是陕北不少地方过寒食的习俗。有的地方还吃小米凉粉、荞面圪饦或凉谷米馍拌凉菜等。

清明节,是我国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明洁而清明矣。”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气候宜人,草木始盛,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此日陕北群众多食煎饼,家家上坟祭奠祖先。唐人有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燃。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可见此俗由来已久。宋代《武林旧事》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旧时,大一点的家族还要举行坟会。所谓坟会,即是族中男子皆到祖坟上烧化纸钱,祭奠祖先,并议论族中大事,如报丁、族内共有财产之收支情况,对族中触犯族规的人予以处置等,然后分食馂余。光绪《绥德直隶州志》记载:“族人众多者,以酒食齐至坟前会祭,分餐馔余,为上坟会。”如果有祠堂者,归来在祖宗影像牌位前叩头,并聚餐。

清明时节,黄陵要举办隆重的公祭黄帝陵仪式,民间祭拜和官方祭拜相结合,典雅而庄重,肃静而虔诚。

清明时节,榆林城群众,“作秋千戏,士女插毛柳、柏叶于鬓,出城拜扫,或选胜踏青饮酒,儿童竞放风筝,两日乃止。”榆林戏秋千之俗少见了,儿童放风筝的习俗至今仍有。洛川群众也戏秋千。新编《洛川县志》记载:清明节还有戏秋千的习俗。这天,各村架秋千,一般由新婚男子承担。传说打了秋千,可心明眼亮,故青年男女争相前往。歌谣云:清明天,戏秋千,妇女们,巧打扮,出门来,跑得欢,东瞅瞅,西看看,这是一架软秋千,姐姐追,妹妹赶,足蹬云板戏秋千。腰又痛,腿又酸,还说明日再戏一天。

清明节这天,子洲淮宁河一带的群众未婚夫家给未婚妻送一对形如髽髻的白馍,一对面花篮,四个子推馍,八个燕燕雀雀馍,意即髽髻夫妻,恩爱长久,白头到老。未婚妻家也回赠一对面虎,一对面鱼,退回两个子推馍,祝愿未婚夫虎虎有生气,富贵有余。

清明也有踏青的习俗,踏青时折来柳条、柏枝,或插于鬓间,或编成柳圈戴于头上,潇洒愉悦。回来后,有的把柳枝、柏枝插于门楣,扫墓时,在墓上也可以放置柳枝、柏枝。

清明时节陕北气候适宜植树造林,农家在房前屋后栽植树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声势浩大、成效显著。

清明要清,谷雨要淋。杜牧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和寒食节往往连在一起过,很多习俗分不清是过寒食还是过清明,所以笼统地说寒食清明节。重耳在狄地住了12年,住在何处?我小时候听村里的一个人说,重耳住在涧峪岔边家湾一带。涧峪岔在淮宁河上游,这里古称走马水。

改革开放以来,挖掘地方文化,打造旅游景点,清明节传统习俗文化也成了打造的主题。子长县涧峪岔镇建立了重耳公园,子洲县园子坪打造了面花节,成立清明文化研究会。

清明寒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第一,孝于父母,不忘祖先。树有根,人有源,不忘本源才能兴旺发达。其二,忠于国家,有所奉献。其三,不计名利,正直清廉。介子推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甘于为国家做事,乐于奉献,清明廉洁。其四,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禁火,是保护环境的需要;踏青,是欣赏田野风光、热爱自然的具体体现;植树造林更是对环境的最好保护。

新闻推荐

新时代需要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张志宏子洲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了依法治国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