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身影 感谢有你 逆行者!
韩丽春(中)刘少波(中)别伟宏拜龙(中)马海鹏张峰(左二)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这一特殊节点,一个个平凡又伟大的身影站了出来,毅然决然地加入到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到来之际,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让我们记住这些曾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面孔——
最美“逆行者”韩丽春:把危险留给自己
今年9月8日,全国抗疫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43岁的西安大兴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韩丽春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两项殊荣。
作为陕西省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医疗副组长,她和队友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奋战65天,共收治重症病人78名、危重症病人21名,治愈出院、症状转轻转出病人104名,实现了病区患者“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武汉的两个多月里,韩丽春始终冲在一线,把高难度、危险系数更大的操作留给自己。3月4日,在病区改造的“迷你ICU”中,拥有19年手术麻醉经验的她,为一位气管插管患者做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死亡率高,即使是在全套配置的标准ICU内实施也有难度,拔管时更有可能导致气溶胶迸发,被感染的风险极大,韩丽春则完全将自己的安危抛到了脑后。
9月24日,回顾这次“战疫”经历,韩丽春感慨道,上半年,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更加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90后基层干部刘少波:连续吃住在社区
疫情袭来时,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新民社区的90后社区主任刘少波上任还不足一个月,摆在他面前的是新民社区38个居民院落、84个商业门店、800余户出租户及近7000名住户的安全问题。敞开式小区多、人员流动性强,给他带领的9人社区团队带来了巨大压力。
年轻的刘少波迎难而上,首创了一支名为“红小帽”的巡查队,7名志愿者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和居民院落,对卡口管控、院落卫生、居家隔离人员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等仔细巡查。
“主任,你咋又没回家,再年轻也要注意身体啊!今晚我们值守,你赶紧回家休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刘少波曾整整一周吃住在社区,辛苦全被同事看在眼里。对此,他却不以为意。
回忆过去这半年,刘少波有太多感触,他感谢一起连续奋战的“战友”,感谢配合他们工作的群众及各行各业为打赢这场“战斗”努力的人们。
“北大门守护神”别伟宏:坚守岗位120个日夜
开救护车的“的哥”拜龙:执行转运任务400余次
“好的,坚决完成任务!”今年大年初一,西安市天子出租车公司驾驶员拜龙接到公司通知,西安市碑林区疾控中心需要从公司借调一批出租车司机,到疾控中心担任120救护车司机,主要负责运送疑似、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拜龙果断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从军人到“的哥”,改变的只是职业,不变的是他那军人的信念和初心。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底,拜龙已执行了400余次转运任务,高标准、出色地完成了120救护车转运工作。在疾控中心,他连续奋战180余天没有休假,每天24小时待命。
为了保证安全,拜龙每天不得不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这让他备受煎熬。“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驾驶座空间狭小,也不能大幅度活动。”但他却一刻也未曾想过放弃。
家人也很支持拜龙的选择。他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妻子是一名护士,疫情期间,她也坚守在抗疫一线。“家人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以我们为荣。”他说。
身穿常服时,他是丈夫,是父亲,是儿子;身穿警服时,他是执法前沿的公安战士;身穿防护服时,他是抗疫阵地里群众的守护神。他叫别伟宏,是西铁公安处西安北站派出所执勤三大队副队长。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后,作为古城“北大门”的西安北站面临严峻考验。
“前往西安的旅客请扫码出站,转乘旅客请走右侧”“不会操作登记的旅客请告诉我,我们有人工服务平台……”每天,这是别伟宏在“战疫”一线上说的最多的话。
从大年初二接到命令后的120个日夜,别伟宏和很多同事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24小时待命。“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但心里又很骄傲,毕竟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守住了西安的门户。”9月24日,别伟宏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他还记得自己守卫西安“北大门”的“第一战”。“武汉方向到达西安北的G857次列车发现3名疑似病例,请铁路警方迅速做好接应准备。”1月23日,接到这一通知后,别伟宏马上组织警力提前安排转接工作。G857次列车是武汉封城之前最后一班到达西安的列车,当时车上有1000多名乘客。别伟宏积极联系对接各个环节,最终在列车抵达之后与乘务员准确交接,并安全将3名疑似病例送达隔离中心。
“无声骑士”马海鹏:疫情期间化身“生活物资配送员”
“菜夹馍吃起来快,节约下来的时间能多送几单。”曾入选“陕西最美逆行者”的马海鹏仍旧在重复疫情期间的工作,争分夺秒地接单送单。
疫情袭来后,原本繁华的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外卖员成了为数不多活跃在路上的群体。来自饿了么钟楼站点的骑士马海鹏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疫情期间,他没有选择回子洲老家,而是和17名同事一起奋战在路上。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单量变化不大,他和往常一样每天送四五十单,晚上11时后下班。随着疫情蔓延,市民响应号召主动居家隔离,他便和同事们化身“生活物资配送员”,帮市民购买蔬菜生鲜、生活用品和药品。
购买药品的订单大增,原本的到餐厅取餐变成了从药店取药,这是马海鹏重复的工作中最大的变化。作为聋哑人,工作中的他会遇到很多阻碍也会得到很多关心,他骄傲地告诉记者,“平时对我好的顾客特别多,或打赏、或给我送水果送水,特殊情况我更不能退缩。”
如今,马海鹏依然在加班加点送外卖,单量多次位列站点第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很享受我的工作。”他这样说。
“菜篮子”守护者张峰:早起晚睡保障市民餐桌
疫情发生后,“菜篮子”是否供应充足,价格是否稳定,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被列为西安15家保供企业之一,负责为85个投放点供应政府储备菜的新北城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迅速反应投入“战斗”。作为市场防疫保供执行组组长,张峰与市场的工作人员及商户,成为那段时间西安市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群人。
“疫情发生后,我连续上班70多天没有休假,每天平均工作15个小时以上。”张峰回忆,那段时间,他既要联系货源、动员商户,保证每天的正常供应,还要带头摸排、检查市场的防疫工作,确保不留任何安全隐患。
虽然经常累得坐着都能睡着,但在张峰看来,自己的坚守是值得的。他给记者讲了疫情期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小区管控严格,保安不让我出去,情急之下给他看了篇关于我的报道,保安竟对我敬了个礼,从此再没阻拦过我。”
本报记者张晴悦图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老柴叫柴桂宁,他喜欢别人叫他老柴,生就一副古怪脾气。平时不苟言笑,说话时惜字如金,干活却一丝不苟。从“敲打”文字到敲打瓷...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