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家乡·面花

榆林日报 2018-04-05 10:23 大字

拓振强

“桃花红来杏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雪白的云彩,温暖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春风轻拂着柳枝摆来摆去。漫山遍野的桃花开了,叽叽喳喳的鸟儿飞来飞去,田野里、山坡上,勤劳的农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远远望去,山下的村庄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的烟筒里升着袅袅炊烟。哦,清明就要到了,那些心灵手巧的婆姨女子又开始蒸子锤、捏面花了。

蒸子锤、捏面花是我老家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历史久远,据说与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奔狄有关。

我的家乡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淮宁河,又叫重耳川。传说春秋时期,位于今山西的晋国国君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位,晋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重耳为逃避迫害西渡黄河流亡到淮宁河川(这也是后来人们又把淮宁河叫作重耳川的由来)。蒸子锤、捏面花正是人们为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子锤这一叫法据民俗学者考证可能是子推的口误。

从我记事起,每年的清明节来临,村里的婆姨女子就早早行动起来,蒸子锤、捏面花。那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很贫困,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总要等到清明才舍得拿出来。如果谁家没有白面,借也要借二升回来给孩子们捏几个面花花。孩子们一年四季除了盼过年就是盼清明,又有面花花吃了。

蒸子锤、捏面花的原料和工具其实也很简单,原料就是小麦面粉,辅料就是要一些黑豆、麻子、糜子之类的谷物,用来当鸟兽鱼虫的眼睛,工具就是剪子、梳子、筷子等,然后再准备点红蓝颜料。把面发酵好后,要揉到,碱要打均匀,为了蒸出的子锤、面花好看,婆姨女子先要弄一小块面团在锅里试蒸,等觉得均匀正好时才开始制作。一个子锤大概要用七八两面,蒸出来直径有二十公分左右,上面点缀着面花、枝叶和小鸟等,一个子锤足够两三个人吃。捏的面花有飞禽走兽,也有花鸟鱼虫等。

我的母亲是庄前里后有名的巧手,剪窗花、蒸子锤、捏面花样样在行,很是让庄里的其他婆姨女人羡慕。每逢清明,她总是被我的那些大婶大嫂们请来请去,忙得不亦乐乎。母亲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给我们姐弟几个做面花,出锅后用红蓝颜料一点缀,一个个形态可掬、栩栩如生,好看极了。那时候我常常帮母亲抱柴禾、拉风箱,看着从锅里冒出来的热气,闻着从锅里散出来的麦香,心里特高兴。为了能让面花好吃又存放时间长,母亲把蒸好的面花在锅里烘干,又公平地给我们几个分好。记得一人也就分七八个,上学校时我母亲给我们每个人书包里塞上一个面花。在学校里,我总是时不时用手把小小的面花摸了一遍又一遍,可就是舍不得吃,放学回来,我的面花还在书包里装着……

近年来,我家乡所在的子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2013年,将子洲面花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清明节,在重耳逃难栖息之地——淮宁河川的园则坪村举办了首届面花大赛,2017年又扩大为全国大赛,吸引了四面八方7万多游客,近百位参赛选手,40多家媒体现场采访报道,大赛评出的一等奖面花更是现场拍卖出八万八千元的天价,这不仅使捏面花这一2600多年的习俗得以传承,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村文化,值得称道。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了,“中国子洲第三届子推文化节暨全国面花大赛”又拉开了帷幕,前几天,组委会又向全国面花爱好者发出了诚挚邀请,其间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演。感受千年文化,传承忠孝美德,子洲面花与你不见不散。

新闻推荐

子洲县老龄办为老年人维权保驾护航

本报通讯员刘秀秀报道为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子洲县老龄办采取多种形式有效配合为老年人维权保驾护航。该县老龄办联合县司法局开设专门的老年法律咨询窗口,方便老年人咨...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