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法律顾问“村村通”之我见

榆林日报 2018-03-24 12:24 大字

靳守平

“一村一法律顾问”是法律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律保障,是法律进乡村进百姓生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路径。当前,榆林市有注册执业律师444名,行政村(社区)3480个,2015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覆盖率57%。未覆盖的村,大多是偏远落后、人口分散的村,覆盖难度很大。市司法局变压力为动力,变难度为力度,下硬茬,出硬招,强力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实现法律顾问“村村通”。

摸清底子,对症下药。各县市区、各乡镇按行政区域,认真排查,把已覆盖、未覆盖的村(社区)底子摸清,已经覆盖的村,总结经验,巩固提升,1465个没有覆盖的村,分析查找成因,直面问题,对村施策,对症施治,做到一村一法,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有效覆盖。

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市司法局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调度推进,科室组织协调。各县市区司法局长是“第一责任人”,相关律师事务所主任和司法所长为“具体责任人”,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层层夯实责任,传导责任压力。

造册登记,互联互通。为了有效防止个别地方搞形式、走过场,根据每个覆盖村的具体情况,重点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或者村中有威望的、群众信得过的人员中,确定一名法律服务联络员,负责收集本村的日常矛盾纠纷和法律问题,与法律顾问进行联络对接,村民也可以选择直接与法律顾问联接。为了便于监管,将每个村的联络员与法律顾问的相关情况造册登记,确保每个覆盖村只要有法律问题,就能及时找到法律咨询人,找到答案,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办法,让群众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顾问覆盖。

因地制宜,对口援助。因地域和经济的原因,榆林市律师南北分布极不均衡,南部六县仅有25名律师,占全市的5.5%,子洲县只有执业律师1名。为了解决南六县律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市司法局统筹全市律师资源,采取“抽硬人、硬抽人”的办法,从市直律师事务所抽调律师,对口支援,使南部六县平均每一个乡镇能有1名执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

有效覆盖,抓“重点村”。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动员市、县、乡、村四级所有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抓进度,求实效,全覆盖,保证数量,保证质量。同时,把千人以上的大村,县城周围、乡镇所在地、沿公路交通要道的村和有厂矿且经济规模较大、村企矛盾纠纷易发高发的村以及贫困村确定为重点村,全市已确定重点村966个。

因村施策,派“重点人”。重点村派重点人,对人口多、矛盾纠纷多、法律问题多,村情复杂的“三多村”,力求派执业律师、有资质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有经验的人民调解员等有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矛盾调解经验的人员担任法律顾问,确保重点村的法律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半月通报,传导压力。利用微信平台,每半月将各县的工作进展情况排序通报,加压使力,推动工作。对工作进度快、覆盖质量高的县表彰奖励。连续两次通报后一位的县,函告所在的县委、县政府,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目前已发通报2期。

强化督查,保证质量。市局成立督查组,对“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不定期检查督促,对进度缓慢、工作不力的县,市局进行专项督查、重点关注,与县局的同志共同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对已覆盖的村,用电话随机抽查的方式,向各村联络员了解日常的工作运行情况,确保工作质量。

(作者系市司法局副局长)

新闻推荐

子洲县黄芪种植面积达12万亩

本报通讯员艾朵朵报道近年来,子洲县通过规模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的方式,全面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速度,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途径。据统计,2017年,该县共新增黄芪种植面积2万亩,黄芪总面积已达12万...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