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看看咱们的白家沟
本报记者 郝彦丰
白家沟,是子洲县周家硷镇的一个小村庄。之前,我从未来过,也不认识这里的村民,却时常挂念着村里的变化。
这还要从贺庆勇说起。他是子洲县委组织部干事,30多岁,充满热情与活力。在一次采访中,我们偶然相识,并互加了微信。2017年5月份,他成了白家沟村的第一书记,为了村里的扶贫工作,在微信朋友圈发起过一次众筹。我也捐了一些钱,就被他拉进他所建立的“白家沟众筹爱心群”,此时群里已有六七十人,都是因捐了款而“光荣”进群的。
贺庆勇是个很认真的人。每次新的捐款和每笔开支明细,他都会在群里公示。印象最深的是,这些众筹来的钱大多临时救助了村里突遭变故的群众。有时,他也在群里发一些村上的扶贫工作情况,群友们也为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纷纷建言献策。我就是在这个微信群才慢慢熟悉并喜欢上白家沟的。
终于可以去白家沟看看了。这次,市上组织媒体聚焦脱贫攻坚采访活动,子洲县安排的采访点刚好就有这个村庄。真是好巧啊!于是,我立即联系到贺庆勇,说明情况。他说,欢迎你回村里看看,“变化大着哩”。
一进村,采访团就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震撼。只见家家户户的窑洞均被粉刷为统一颜色,窑顶、院墙为浅黄色,窑面是青灰色,整齐划一,甚是美观。不少村民院子前还建有温室大棚,也是统一建筑风格。入户道路及通往山上庄稼地的生产道路都已硬化,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
这哪像遭过水灾的样子啊?子洲县“7·26”特大暴雨洪灾时,白家沟所在的沟道山洪暴发,致使村里遭灾严重。从贺庆勇当时在众筹群所发的照片来看,村里道路冲毁、地基沉陷、院墙坍塌、墙壁裂缝、电力中断,真是满目疮痍。可现在,怎么会变化这么大呢?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见到贺庆勇后,我便迫不及待地抛出这个问题。他回答道,当时遭灾确实很严重,后来驻村工作队与乡亲们一起抢险自救,村里便很快恢复了生活生产。他说起来这样轻松,之后我才从几个村民口中得知,在暴雨肆虐的那夜,“贺书记”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冒雨爬山巡查村中水坝,当出现险情后又果断指挥村民转移,因通信中断只好徒步数里山路向镇政府汇报灾情。随后的日子,他带领村民积极开展自救,仅出村道路就抢修了3天。这次洪灾后,乡亲们自是更信任“贺书记”了。
贺庆勇介绍说,村民的窑面、院墙统一美化最近才完工,入户道路和生产道路的硬化以及温室大棚的建设也是2017年施工完成的。此外,他还为村里申请新建了光伏发电站、水坝、卫生室、文化广场、电商服务点等。尤令其欣喜的是全面改造了村级阵地,唤醒了党员意识,使党建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
打造600亩高标准农田是白家沟2017年最大的工程,采访团便随贺庆勇前去参观。时值冬日,寒风凛冽,农田里却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乡亲们正忙着栽植山地苹果树,之后还将种植核桃和中药材。这三大产业将成为村民们发家致富的重要保障之一。
“2017年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一年胜过几十年!”50岁的刘强感慨地说道。他出门在外搞货运近10年,年均收入10万元左右,最近却回到村里准备养猪创业。在刘强看来,村里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越来越好,政府的帮扶力度又大,“只要人勤劳,在农村也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哩”。
的确,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信心足、有干劲,这在我们随后走访的几户村民中也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特别是前不久,市县主要领导还专门来村里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给予肯定,这给乡亲们和贺庆勇及驻村扶贫工作队带来极大的鼓舞。
从进驻白家沟的第一天起,贺庆勇就开始记录扶贫工作日志,已有百余篇,其中有一句话是:“丈夫不为天下先,何以为儿郎!”我相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
哦,祝福咱们的白家沟!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叶春瑞摄影报道12月21日,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事处林场村首家“爱心超市”开始运营。据了解,“爱心超市”按照“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社会协同、百姓受益”的原则,商品由帮扶单位、企业、社...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