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佳节话粽香
拓毅
就像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一样,粽子是端午节的形象符号。南方的粽子多是用箬竹叶或菰叶包制,而北方粽子用的材料则是芦苇叶,即人们所称的“粽叶”。端午节前几天,城乡大大小小的集市上,到处可见新鲜的苇叶,还有那红艳艳的大枣、黄亮黄亮的软米,以及一束束的马莲叶。所有这些,都是包粽子的必需材料。子洲重耳川有一天然土坝叫黄土坬,坝地平坦肥沃,生长在那里的苇子,高大繁茂,其苇叶有着淡淡的清香。据说,用黄土坬苇叶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别有滋味,即使是盛夏,也可保鲜六七天而不馊。所以,许多卖苇叶的都说自己的苇叶产自黄土坬,为的就是能讨一个好价钱,卖得快一点。
包粽子的时间,大都是在端午的头一天。但也有等不及,提前几天就包制的。人们将买回的苇叶、红枣、马莲洗净,泡在清水内;再将大软米或江米浸泡好,然后就坐在窗前包起粽子来。包粽子是技术活,会包粽子的多是心灵手巧的巧妇。她们将苇叶叠在一起,变戏法似的用手一扭,便形成了三角形状,放入红枣、软米后,再将苇叶一扭,严严封住粽口,然后,用马莲紧紧扎住。这样,一个色泽碧绿、形状呈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据说,一个包粽子好手,一天之内可帮好几家包好几百个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被一层层叠压入铁锅内,注入清水,用旺火猛烧。待水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煮。这样,经过一个晚上的微火焖煮,到端午的早上,一锅热腾腾的粽子就煮好了。因多数家庭都是在端午前一晚上煮粽子,是夜,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粽香,惹得人不由得要吞咽口水。一些人家不会包粽子,就蒸“凉糕”:在甑片上铺一层苇叶,将拌有红枣的软米撒在上面,再用苇叶覆盖,蒸熟后放凉吃,其味道同粽子一个样儿。
端午节这天,勤快的农人一清早就忙起来了。他们趁着太阳还未“出宫”,四处寻找艾草,把采到的艾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还要掐几片艾叶,夹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耳轮上面。末了,给每一个孩子的脚趾和手腕绾上五色索线,以辟瘟疫。还要到村溪或水井里提取凉水,洗脸浴目。据说,用端午的晨水洗眼,不仅能明目,还可预防眼疾呢!有人还到河湾里去捕捉癞蛤蟆,捕捉到后,将一锭墨塞入癞蛤蟆口中,令其慢慢干死。乡人称这口噙黑墨的死癞蛤蟆为“蛤蟆锭子”,认为它能清热化毒,是一种很有用的药物。小儿患有耳痄等肿毒,用“蛤蟆锭子”磨汁涂抹,往往能收药到病除奇效。不过,据说,端午节这天捕捉癞蛤蟆,多不会成功。原因就是那癞蛤蟆似有心灵感应,它知道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捕捉它,所以,早在头几天,就躲藏到一些极隐蔽的地方了。于是,民间就有了“癞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南方人过端午,除吃粽子外,还喝雄黄酒、挂香囊、插菖蒲,与北方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北方人过端午只吃粽子,不喝雄黄酒。过去一些过日子节俭的人家,吃粽子时,会把粽叶细心地从粽子上剥离下来,然后用清水洗去残留米粒和汤渍,晾干后以备来年再用。但用这重复使用的苇叶包粽子,其味道就会大大逊色了。
陕北人爱吃大软米粽子。《信天游》中就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大软米粽子,既有黄米的米香,又有红枣的枣香,再加上苇叶的清香,那滋味真是美不可言。人们在享用这节日美食时,还不忘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分送给亲戚、好友。有的人家儿女出门在外,端午这天,父母总要在电话上叮嘱:“不要忘了吃粽子呀!记牢不要吃其它粽子,就吃咱陕北的大软米粽子!”在他们看来,只有这大软米粽子,才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粽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艾永华 5月5日,记者从榆林驱车150多公里,来到子洲县淮宁湾镇麻塔村万亩有机核桃示范园。该园负责人李长明正在核桃树下和从铜川市请来的,有着十多年经营核...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