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城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某日,有同事谈起小时候的游戏、玩具,于是大伙就努力在记忆深处搜寻,这一搜竟搜出了好多早已被忘却了的游戏与玩具,勾起了许多的童年趣事。
打扭陀
“打扭陀”是传统的室外竞技活动,有些地方又称“打牛”、“打陀螺”、“打挨打毛”。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杨柳活,打陀螺……”的歌谣,这是北方农村孩子冬春时最爱玩的游戏,“扭陀”多用一两寸长的圆木头制作,将木头削成近似圆锥形状,然后使其尖部着地,按顺时针猛力扭动,这“扭陀”便会在地面上飞快旋转起来。旋转至将要停息时,再用绾在一根细木棍儿上的布条或细皮条儿用力抽打,这“扭陀”便又快速旋转起来。
记得小时候在村小学上学时,每到下课活动时间,孩子们便拿出各自的“扭陀”在校园里抽打起来,回到家里还要在自家的院子里或村中打谷场上抽打,有时玩得连吃饭都会忘掉。“打扭陀”的最好场所是冰滩,在冰滩上“打扭陀”,旋转得又快又稳且时间也长。有时,几个孩子会用自己的“扭陀”碰撞对方的“扭陀”,谁的“扭陀”被碰撞得倒地不旋转了,谁的“扭陀”就被视为“死下了”。
村中制作“扭陀”的高手是一个绰号叫做“龙虱”的孩子,他制作的“扭陀”有大、小、粗、细等各式样的,在每一个“扭陀”的底部安装一颗滚珠或钉一颗钉子,并将钉子打磨光滑,这样的“扭陀”旋转起来就更快更稳、时间更长。小时候有次随母亲去州城,看见一个杂货摊上摆放着许多被描绘得花花绿绿的“扭陀”,我便央求母亲给我买一个,母亲犹豫了好一阵子,最后拗不过我的纠缠买了一个。回家后,我迫不及待试着抽打这个洋玩意儿,但总觉得它中看不中打:旋转时摇头晃脑的,一点儿也不稳实,并且只旋转一小会儿就会倒地“死下”。于是,我就贱看起了这个“窝囊废”,把它丢在屋角,再也不愿玩它了。
“打扭陀”是一种别具情趣、颇具传统韵味、竞技特色非常鲜明的活动,只可惜现在的孩子已多不玩这玩意儿了!
吃子儿
“吃子儿”是女孩子们最爱玩的游戏,所用的“子儿”是五颗羊髌骨,通常将髌骨的四个面分别染成红、绿、蓝、紫四种颜色。玩时先将五颗“子儿”在地面上撒开,取出其中一颗向空中抛起,然后立刻用同一只手抓起地面上约定数目的“子儿”(或将地面上的“子儿”整理成同一种颜色),并要同时接住已经抛向空中的那一颗“子儿”。
抓“子儿”时要求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准确,如果每次都能抓得起、接得住,便可按规定的“套数”一直抓下去。如果抓的当中,没有接住抛向空中的那颗“子儿”,或者抓错了地面上的“子儿”(以颜色分类,规定是抓单还是抓双)就算“坏了”,则由下一个孩子接着玩。如此反复进行,看谁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统盘套数,谁就是胜者。
在没有羊髌骨的情况下,“子儿”可用小石块儿代替。玩“吃子儿”玩到兴头儿上,有时往往会耽误做零碎家务活儿,所以人们就编出童谣云:“吃子儿,饿死鬼子儿”,意思是告诫孩子们不要贪恋于这种游戏而忘掉了正事儿。
明代《帝京物略·春场》中说:“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橡木、银砾为之,竞以快捷。”《红楼梦》第60回中也有麝月、秋纹、紫娟等玩“抓子儿”赢瓜子的描写。由此可见,“吃子儿”还是一种流行很广的传统娱乐游戏。
弹杏核
农历五月杏儿熟后,孩子们就把吃去杏肉的杏核儿积攒起来,聚在一起玩“弹杏核”。玩时每一个参与者拿出相同数目的杏核合在一块儿,先由一个把合起来的杏核撒在地面上,然后将其中的一颗弹向另一颗。若弹中,就将击中的那颗归于自己,但弹时不允许碰触其他杏核。如弹不中,或碰触了其他杏核就算“坏了”,则依次由他人重新撒弹,最后以弹击的多寡分出胜负。
有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弹杏核”与“吃子儿”都是从金时女真人贵族玩的“嘎什哈”变异而成的,是随着女真人、蒙古人和后来的满族人入主中原后,逐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一种大众化游戏。后来流行于孩子中的“弹琉璃球儿”,实际上也是从“弹杏核”演变过来的玩法,只不过是将杏核变为琉璃球罢了。
跳圈儿
“跳圈儿”有些地方称为“跳房”或“跳年”,玩法有多种。一种是先在地上画七个方格,每一个方格约二尺见方,然后在每一个方格内分别写上1、2、3、4、5、6、7几个数字以区分。跳时先用小石片儿掷入标有“1”的方格内,然后以单腿跳入该格内,把石片儿依次踢入其他格内,以先踢完全部七个方格者为胜。踢石片儿时,不允许将石片儿踢出方格外,也不允许石片儿触压方格的边线,违者被罚停跳,让下一个人跳。待参加游戏者跳完一轮后,再让前次罚停跳者重新跳。
另一种跳法是在地上画七个圆圈儿,跳者把“豆包”(代替石片儿)掷入圈儿内,然后单腿跳到圈儿内,按照规定的法则一步一步完成动作。在跳时不能踩着圆圈儿线,也不能将“豆包”掷错或掷出圈儿外。触犯了游戏规则者,必须等到其余的儿童都进行完了才能接着跳,这种跳法动作难度大,较为复杂,但更富有情趣,儿童们玩起来也觉得其乐无穷,更有意趣。
绹交交
“绹交交”也叫“翻交交”、“解交交”,是流行民间的传统益智游戏,多在儿童中流行,女孩子最爱玩。此游戏的道具是用一根长约三尺的线绳儿结成的线环儿。游戏时先由一人用双手撑开此线环,按一定顺序用手指翻、勾成一个基本图形,然后由另一人用十指挑动并套接在自己的双手间,变换成另一个新的图形。这样,两人轮流翻、撑、挑、勾,巧妙地翻出各种有趣的图形来。
“绹交交”可以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训练手指的灵巧度,因此很受儿童欢迎。乡间有俚语云:“绹交交,饿死细狗腰。”其意同“吃子儿,饿死鬼子儿”一样,是大人警示孩子的话语,意即警告孩子们不要沉湎于游戏,而应勤勉努力不断向上,只有如此才能免遭饿馁之苦。
“儿童游戏摭拾”终于依计划如期写迄了。在为这组记录画上一个句号时,我也因重新理温了一遍往昔的各类游戏,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与欢快。(拓毅,男,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理事,子洲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子洲县作家协会主席。该文章曾发表于《陕北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宋海龙王玉朝记者赵明)今年以来,子洲县纪委按照三转部署,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创新,全面推行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通过开通12388举报电话、设立网络举报信箱、设置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直通车举报窗口,畅...
子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洲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