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妈的杂面■陈亚飞

华商报 2016-05-13 15:11 大字

插图/张永文

本期主题:母亲节

投稿邮箱:1939213714@qq.com

主持人:王健

我喜欢吃老家的杂面,更喜欢老妈亲自擀的杂面,从小就这样,老妈牢记在心。走出家乡将近30年了,每当回去老妈总是要给我擀杂面吃。后来因为父亲脑梗严重,我少则半个月,多则20天必须回家一次,每次回去总能吃到老妈的杂面,只要我一打电话说要回去,老妈就把杂面准备好了。感动至极,撰文表心。

杂面是陕北特产,由小麦粉与豌豆粉按3:2的比例混合而成。然后加入适量的沙蒿面,兑水和成面块后,用擀杖在大石锅台上来回滚动,直到薄如纸张,才用刀在案板上切成细细的长条。在开水中煮熟,浇上臊子,就可以吃了。

擀杂面技术要求很高,现在的年轻女性很少会擀杂面。和面要软硬正好,擀的过程中用力要均匀,有破洞就切不成长条。在擀的过程中,杂面是折叠起来擀薄的。即把和好的杂面擀到一定大小时,就把前后左右折起来,叠成小方块,然后卷在擀杖上继续擀。这样反复折叠上三四回以后杂面自然就如纸一样薄了。切面的技术也很高,老妈擀的杂面薄,切得细长,再有好臊子,吃到嘴里非常爽口。

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四季很少能吃到白面。每年麦收前后的六月六,全家人才能吃一顿白面,再就是大年初一吃饺子,饺子皮是白面做成。其余时间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母亲才会拿出那点少有的白面招待客人。我们这些小孩子眼巴巴看着客人吃饱,才能吃一点剩下的白面,然后吃玉米面、荞面、高粱面等,其中就有豌豆面做成的杂面。那个时候,白面是上等品,豆面次之。不像现在,人们注重养生,豆面成为上等品。

杂面有多种吃法,未下锅的杂面薄如纸、细如丝,煮在锅里莲花转。捞出的杂面,用滚汤的清油勾兑一种叫则蒙的植物成汤,浇上醋加上作料,农村叫酸汤杂面。还有的吃法是加臊子汤,这臊子汤也有讲究,用洋芋丁丁加少许细粉条,再炸则蒙油香味满院飘。现在条件好多了,能倒上羊肉就更加香喷喷,也有直接加入作料,农村叫调得吃。谁家吃杂面,人一进了院子,就会香味扑鼻,让人口水欲滴,食欲大增。吃到口中,就是难得的人间美味。

我对杂面情有独钟,在农村劳动那几年,特意多种豌豆,这种农作物每年清明节前后播种,小暑前后就收割。陕北春天最早的花就是豌豆花,农谚说小满一朵花,就是指豌豆花在5月下旬开放。只要这个时节有一场透雨,豌豆肯定会丰收,但是陕北春夏之交十年九旱,豌豆丰收要过三关——播种的时候要有雨,开花的时候要有雨,收割的时候怕雨,俗称“虎口夺食”,这个时候下雨多,因为气温高,就容易生芽,这样豌豆就不能吃了。现在农村退耕还林,豌豆就很少种植,因此豌豆面稀缺,市场上豌豆面价格高出小麦面许多。特别是人们注重养生,喜欢吃粗粮,豌豆面有营养,成为人们特别喜爱的食品。

儿行千里母担忧,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营养过剩,血压、血脂、血糖都已经超标,总喜欢吃农村的五谷杂粮。虽然市场上有卖,也有专门经营这一类食物的饭馆,但是香味与小时候有天壤之别,吃饭时就索然无味。所以时不时想起老妈做的粗茶淡饭,特别是她擀的杂面。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每当给我擀杂面,好像年轻了许多,精力充沛,用心擀薄,切细,让归家的儿子吃得回味无穷。每当回到老家,端起老妈做的杂面,我有时候热泪盈眶,感叹世界上再没有母爱这样无私与真挚。

但愿我的妈妈长寿,儿子回家永远能吃您做的杂面!

(陈亚飞,子洲县东关小学校长,子洲县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散文创作。) 

新闻推荐

驼城那些年玩过的游戏

某日,有同事谈起小时候的游戏、玩具,于是大伙就努力在记忆深处搜寻,这一搜竟搜出了好多早已被忘却了的游戏与玩具,勾起了许多的童年趣事。玩弹弓男孩子爱玩弹弓,这也许与男孩子争强好斗的...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