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篇黄土地上的年俗密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王永莉
“年”无疑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值得纪念并欢庆的传统节日,与关中、陕南一样,陕北乡党对“年”的期盼与热情,也格外强烈。进入腊月以后,年味渐浓,勤劳的婆姨们也忙碌起来,先打扫完庭前屋后的卫生,接下来,便是蒸花馍、酿米酒、杀猪宰羊,准备酒菜;置新衣,买鞭炮,最后再理个发,清清爽爽地迎接新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年味愈加浓烈。
到了“月尽”这一天(即除夕),家家户户贴窗花,贴对联,贴福字,挂灯笼,到处红彤彤一片,透着喜庆,象征着红火。然后放鞭炮、上坟祭祖,吃团圆饭,一家人围桌而坐,图的就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吃完年夜饭,便是全家一起守岁,男女老幼看着电视,吃着零食,聊天游戏,直到东方欲晓。大年初一,放鞭炮,吃饺子,发压岁钱。大年初二,亲戚间互相走动,新媳妇回娘家,新女婿走丈人,晚辈给长辈拜年。初三以后,以村社为单位的娱乐狂欢逐渐拉开序幕,各村的秧歌、社火纷纷走上街头,在鞭炮声中载歌载舞,先是拜庙、敬神、娱神,然后沿门子秧歌拜年,既是娱人,也是娱己,舞的就是个喜庆吉祥。
轻松欢快的气氛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已是元宵佳节。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春节结束前的最后狂欢,欢庆气氛也远比年初热烈,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鞭炮齐鸣,欢声笑语,尽情热闹。
吃元宵,自然是元宵节的保留节目。元宵又叫“浮元子”,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食品,馅料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煎,可炸,可煮,味道香甜软糯,是老百姓寄托美好愿望渴盼团圆美满的文化符号。华灯初上,主妇们忙着煮元宵,招呼一家人赶紧吃完,好出门“转灯”。除了吃元宵,横山、子洲一带,还有正月十五碾米茶的习俗,米茶香甜可口,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饮品之一。据说这天碾成的米茶尤其美味,家家户户都会趁着看热闹的空隙碾点米茶,以备一年之需。
“转灯”又称“转九曲”,是陕北元宵节的特有民俗,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在一片开阔平坦的空地上,用高粱秆围成方城,并按照特定曲线连接成横竖各19行的九曲场,又叫“灯滩”,可悬挂361盏灯,最中间立一根老杆,上点七星灯,门向南开,左右两边贴着“一轮明月千家乐,九曲黄河万盏灯”等对联,右进左出,观灯路线迂回曲折但绝不重复,形如迷宫又妙趣横生。秧歌队在“转灯”中扮演着领袖角色,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中,环绕“灯滩”一圈,唱过请神秧歌、祭风秧歌后,率先进入“九曲门”,百姓们随后鱼贯而入,月朗星稀,彩旗招展,油灯闪烁,人们陶醉在“灯滩”里,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七星灯附近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在七星灯下,悄悄许下不为人知的美好心愿。过了七星灯,出“灯滩”左门,“转九曲”才算完成。
“转九曲”出来以后,围着火塔塔看秧歌、社火,也是陕北人必不可少的民俗之一,几乎每村每乡都会选送秧歌、腰鼓、社火、旱船、竹马参加,有时候也会有陕北民歌、陕北道情等,演员穿红戴绿,载歌载舞,唱的是对生活的满足,舞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大姑娘,小媳妇,男女老少,争相围观,在人山人海中挤着、笑着、闹着……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里,人人都是五彩斑斓的风景、欢乐海洋中的浪花。
火塔塔是陕北人闹元宵节时的最爱,这一天,人们将大块的煤炭垒成宝塔形状,堆在自家门前、村口,当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时,人们点燃高大的煤塔,伴随着悠扬的唢呐声、铿锵的鼓声,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塔边唱边跳,尽情狂欢。时不时还有大人们抱着未成年的小孩在火上燎一下,俗称“燎百病”,据说可以保佑孩子平平安安,百病不侵,那是陕北乡党们对子孙的美好祝愿与衷心企盼,也是陕北元宵狂欢活动的高潮。
如此热闹欢庆的时候,怎能少了璀璨的烟花!放花是陕北人闹元宵的重要内容,据说子洲县淮宁河畔的花寺湾村,几乎家家都会熬硝、制炮、做烟花,手艺极为精妙。米脂、绥德一带的农村,盛行“打花杆”,人们将各色各样的礼花炮仗捆扎在一棵巨大的木头之上,垂直放置在村中的空地之上,点燃导火索,数百只礼花渐次开放,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巨木瞬间变成火树银花,深蓝的夜空下,分外耀眼,蔚为壮观。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陕北的元宵节也更加热闹,这些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渴望的传统民俗也焕发出勃勃生机,愿陕北乡党们生活越过越好,民俗越来越美!
新闻推荐
本报榆林讯(记者祁铭)1月8日,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出席政协榆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坐在第一排熟睡一事被曝光。子洲县政协秘书长刘培瑞昨日回应称,王玉朴因患严重神经性头疼,服用了具有催...
子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洲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