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插图刘挺我的陕北老家一家乡是什么让我又想起了你是生

华商报 2015-07-03 17:51 大字

插图/刘挺

我的陕北老家 (一)

家乡,是什么让我又想起了你?是生活的失意,是爱情的彷徨,是理想的消亡……家乡,对你依恋又要挣脱你的臂膀。以相逢为笺,寄托为笔,也书清风,也书明月,每个人对家乡都有说不完的话,只将这一份温情遥寄。岁月温润,书写静好的团圆时光,而通往家的方向,安详如水绵长……

投稿邮箱:1939213714@qq.com主持人:王健

窑洞情结

霍霞

和老公确定关系前,母亲让我去他家看看,别住在方窗窗、土窑窑里。去了之后发现他们那一块住的全是砖窑洞。我问那时还是男友的老公,怎么你们这里不见一孔石窑洞?他告诉我说,他们镇上方圆几十里没有石头,镇上的土适合烧砖,村民们因地制宜,都修建砖窑洞。

婚后的夏天和老公走亲戚,觉得二姑父家很是凉快。老公说二姑父家住的是土窑洞,冬暖夏凉。爷爷奶奶结婚时住的那孔窑洞,因为年久失修已经严重变形,唯一的亮点就是窑腿上有一个小房子,有窗没门俗称双堂儿。母亲经常羡慕邻居家的房子,五孔石窑洞,朱红的大门,屋檐是“奢侈”的“穿廊挑石”。

在农村,修建一院窑洞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人们,也知道安居乐业。住处稳定了,才能过上幸福生活。父亲在世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建一院属于自己的窑洞,石头都准备好了,父亲却病了,修建的事情就此搁浅。直到父亲病逝,也没有住上属于自己的窑洞,这成为父亲也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遗憾。

公公婆婆一辈子没有修建属于自己的窑洞,在我和老公的帮助下,修建了一院属于自己的窑洞。选地址时,我和公婆意见出现分歧,公婆要修建在半山腰,可我觉得太高出入不方便,表示不同意。公公说他让人看了,那块地盘风水好,婆婆附和道,风水好旺财,你不听人家常讲,子孙出在坟里,富贵出在门里。在公婆的坚持和老公的支持下,他们的新窑洞修在半山腰。窑洞竣工时,看着贴着大红对联的新窑洞,婆婆激动地呢喃着,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窑洞了!

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带大我和弟弟,修建窑洞成了一桩未了心愿。最近几年,我的经济宽裕了,准备“赞助”母亲,可她又不同意,告诉我说弟弟在外地发展,与其在老家修窑洞,还不如给他买套房子。我说咱们共同努力,弟弟的房子买,你的窑洞也修。母亲坚持现在住的老房子还行,等弟弟的房子买了,再讨论给她的问题。

我的家乡位于陕北的黄土高原,小时候住的是清一色的窑洞,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还有接口窑洞。在乡亲们的眼里,修建属于自己的石(砖)窑洞是头等大事。多年的老朋友见面,第一句话问了有几个孩子后,下一句就是修了几孔窑洞,窑洞的重要性仅次于儿女。在农村修建窑洞是体面事,娶媳妇占有利条件。儿子大了该成家,媒人一上门,女方父母第一句就是,弟兄几个,有几孔窑洞?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再为住处发愁,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窑洞,住进了楼房。但很多人还是喜欢住窑洞,窑洞里可以砌土炕。数九寒天,外面狂风怒吼,坐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喝一壶自家酿的米酒,吃几根咸菜,看着忙乎的妻子,欢乐的孩子,老婆孩子热炕头,给我神仙也不换。

窑洞情、窑洞梦;农家情、农民梦。

(霍霞,70后,子洲县作家协会会员,子洲县诗词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多篇作品见于《陕北文化》、《大理河》等)

糜米礼赞

白耀文

地理环境不同,物产自然有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北干旱少雨,贫瘠的黄土地苍茫起伏,生长在这里的农作物,就像这片黄土地一样朴实平凡,糜子便是最为典型的作物。

糜子,即五谷中的“稷”或“黍”,究竟属于哪一种,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点可以肯定,糜子因其发达的根系、耐旱耐瘠的竞争优势获得先民的青睐,随之被培育驯化成为黄河流域长城沿线一带的主要农作物。

由星星点点的小苗到半人高的茎秆,再到抽穗灌浆成熟,糜子苗期的长势极旺。从芒种播种至成熟,不过区区三四个月的时间,它从种子萌发就开始和季节赛跑。

“秋分糜子寒露谷”,寒露是糜子成熟的时节。成片的糜子随着秋风的吹拂起起伏伏,海潮般一浪接着一浪,那是黄土高原上一年中最富诗情画意的风景。未等穗子成熟,麻雀们就来尝鲜。这个时候,农人们手持镰刀开始收割庄稼,弯月形的刀刃闪着光芒,嚓嚓嚓的动人声响伴着收获的喜悦,成捆的糜子被割倒在地。在大地的边边角角,弯着腰弓着背的农人像春蚕啃食桑叶一般慢慢行进着。

门前屋后的打谷场上,一头老牛牵引着吱吱呀呀的碌碡转着圈。经过脱粒、扬场、过筛等多道程序,一个圆丘形的糜粒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如一团燃烧的熊熊烈火,捧热了农人的心。糜粒滑溜溜的,抓起赭色或黄色的糜粒,颗粒就如调皮的精灵顺着手指缝往外流,油滑的色泽熠熠发光,煞是可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小小的糜粒,饱含着庄户人多少辛劳的汗水。

糜子脱壳后,摇身一变,就成了黄米。黄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且低糖低脂。圆溜溜的黄米,可以熬粥喝,更普遍的吃法是做米饭,陕北称黄米饭为“捞饭”,做法极为简单省事。捞饭是庄户人的家常便饭,煮饭的米汤浓稠如油脂,同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那些金灿灿的黄米,是人们一年四季主要的食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在此繁衍生息的儿女。

十年前,我们不会预料到,糜米这种传统粗粮的发展与变化。如今,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产品、考究的包装等元素为糜米贴上了崭新的时代标签。小巧的糜米搭乘着现代物流和电商平台的快车道,正在创造新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农业产业化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糜米,已然成为陕北农业发展一张金灿灿的名片!家乡的糜米哟,是这片黄土地上最值得礼赞的农作物!生命力顽强、朴实无华、奉献而不图回报——糜子,是岁月深处我们最爱最敬的亲人。

(白耀文,陕西府谷人,文学爱好者,有诗文见于《延河》、《陕北》、《陕西日报》等报刊) 

新闻推荐

自家院子种罂粟 子洲一68岁老人被拘

华商报讯(记者王健)子洲县槐树岔乡68岁老汉在自家院子里玉米地套种大量罂粟。8月4日,还没等罂粟成熟,就被子洲县公安局马岔派出所依法铲除。当前正是罂粟开花挂果的季节,为进一步强化禁毒工作...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