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时节 白糤飘香

玉林日报 2020-12-11 06:53 大字

吴水春的妻子正在晾晒白糤胚。

新鲜出炉的白糤。

白糤是玉林民间最常吃的年货之一。日前,记者在兴业县石南镇旧县村看到,不少村民开始趁着连日来的晴好天气,制作本地特产白糤。

白糤是必备的年货之一

12月初的暖阳正好。一大早,旧县村“白糤大户”吴水春夫妇便在自家院子里忙活起来。他们整齐地依次排列一个个圆形的白糤胚,用糖水洗过的白糤胚,在阳光的晾晒下晶莹剔透,带着淡淡的甜香,吸引了不少蜜蜂,密密地驻足在白糤胚上。

白糤又称米花,形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即取其洁白松散之意。在玉林逢年吃白糤已成为传统。

“我们这里有些家庭,依旧保留着入冬自制白糤的习惯。一部分留给自己吃,一部分拿出去卖。”旧县村村主任吴剑锋一边帮忙晾晒白糤胚,一边告诉记者,每逢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白糤来吃。至于做白糤的传统从何时起,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老一代人就这样传承下来,已成了过年的味道。每年春节,大伙喜欢买一些白糤供奉先祖、招呼宾客。制作白糤,是当地村民的必备技能。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他们也早早地学会了这项技能。

“这几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自制白糤的流程挺麻烦的,所以自制白糤的家庭渐渐少了,从市场上直接购买白糤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也出现了专门制作白糤销售的农户。”吴剑锋介绍。

一个白糤,背后是数个昼夜的淬炼

吴水春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学会了制作白糤的手艺,但从规模制造白糤销售,要从2003年算起。他平日里做贩卖水果的生意,为了增加收入来源,每逢年关,他就大量制作白糤对外销售。

10多年来,他坚持着用自己种植的糯米制作白糤。刚开始时,他种植糯米的规模只有3亩,后来逐渐扩大至10亩。这期间,他的白糤生意越做越大。“卖得最多的一年,要数2018年。那一年,我卖了近2万个白糤。”吴水春告诉记者,“我自己挑选的糯米品种叫国际糯米,这种糯米颗粒比较大,颜色纯白,制作出来的白糤胚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糯米香。”

制作白糤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要选用透亮的糯米浸泡7~8个小时,捞起来晾1个小时,再放到锅里蒸,直至蒸熟,蒸的时候,把握火候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白糤好吃与否;在蒸好糯米饭后,再用模具将糯米压成饼状,这时,白糤胚已初具形状;之后将白糤胚晾晒两天后拿去洗糖后,反复晾晒直至里面的水汽散去。

“制作白糤也要看天气。天气晴朗,那么晒三五天就成。碰上天气不好,不知道要多少时日。”吴水春告诉记者,在晒的过程中,为了晒得均匀,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翻一次,直到掰断的时候发出脆响,才能将晾晒干透的白糤送去油炸。

如今,吴水春依旧保持着用烧柴火烧热油,油炸白糤胚的习惯。为了让记者更直观,他和老伴油炸了几个白糤胚演示给我们看。

“油锅烧沸后,将白糤胚放进去,用筷子翻动,两面轮炸,直至白糤胚炸发。看着颜色差不多就行了。”吴水春说着,熟练地用长竹筷和漏勺上下拨动白糤胚,使其受热均匀,白糤浮起来后,继续油炸至金黄色,然后用漏勺捞起,沥去余油,放置一旁散热。

“一斤糯米大约能做成两个白糤,但是要费好几天的功夫。”吴水春告诉记者。吃上一口新鲜出炉的白糤,松软香甜、甘香酥脆,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新闻推荐

烟头扔车内 车辆被烧毁 事发兴业县石南镇,所幸无人员伤亡

本报讯(记者李楷诚通讯员杨壮龙黄文勤)5日4时54分,兴业县石南镇建设路与仁义路交叉路口附近,一辆面包车着火,当地消防部门赶赴...

兴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