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级里总有这么一些孩子,喜欢搞破坏、无故打人、不守规矩 “熊孩子”捣蛋 该怎么管
资料图片
秋季期开学已有一个月,管理学生也成了教师日常必做的工作,但面对不听话、不讲理、不爱学习等被贴上 “熊孩子”标签的学生,老师应该怎么管?可以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吗?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消息一出,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话题也成了社会讨论的热点。
现象:“熊孩子“无端闹腾,同学远见远躲
动不动就大吵大闹,动不动就惹是生非,“熊孩子”在班里无端闹腾,实在令人头痛--
小刚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平时难得安静。一次,趁科任老师不在教室,他拿出零食一口口倒到嘴里,见有同学看过来,小刚得意洋洋地把袋子里的零食一股脑的倒向嘴里,并对着同学喷去,同学很气愤,但谁都不敢招惹他,毕竟已有同学领教过他的蛮横。
五年级的小强的表现也跟小刚差不多。平时在班里,他特别喜欢搞恶作剧。一次,看到一名同学从前面走过,他故意把脚伸出来,结果同学被绊倒在地,还磕伤下巴。看到同学一脸痛苦,小刚却哈哈大乐……要不是畏惧小刚的霸道,同学真想抽他几巴掌。
趁同学不注意,在人家的后背画一个小乌龟;没有任何理由,莫名其妙就冲上去打同学;从口袋里拿出一根香烟点燃,故意凑到同学的眼前吐烟雾……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熊孩子”做不到的。这样的“熊孩子”,同学们几乎是远见远躲,心生厌恶。
家长:适度惩戒有利教育,肯定会支持
“适度惩戒有利教育,我们肯定会支持。” 了解到教育部明确提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的消息后,家长们无不拍手叫好。
梁女士的孩子也是一名“熊孩子”,去年读三年级时,看到别班同学来向同桌借笔,这事本来与他没关系,可他竟然死死地捂住同桌的笔盒,非但不允许同桌借笔,还顺手拿起饮用水泼向借笔的同学,差点引发肢体冲突。面对孩子的不可理喻,梁女士实在是无计可施。
与梁女士一样,吴先生也为自家的“熊孩子”感到苦恼。今年秋季期,孩子趁同学不注意,把嚼过的泡泡糖偷偷摁在同学的凳子上,结果泡泡糖粘到了同学当天刚穿的新裙子上,捣鼓半天都没办法把泡泡糖的痕迹洗刷干净,吴先生只好赔偿人家相应的费用,这事才了结。
“仅停留在说教上,孩子不懂得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只有严加管教才能震慑他们。”家长们认为,孩子犯错就应该严肃处理,才能使这些“熊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后果,以后不再违反纪律。所以,对教育惩戒,他们没有道理不支持。
老师:爱与耐心,更能解决问题
教育部赋予教师惩戒权,教师可以放心管孩子,家长们也能有章可循,这样的结果,是众望所归。“惩戒是约束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关爱。”老师们说,爱和耐心更能解决问题。
某培训机构的黄老师曾遇到一名“熊孩子”,这名学生上课时小动作不断,还经常干扰别的同学,多次谈话,这名“熊孩子”就是不改。后来,黄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跟该学生约定,如果上课认真听讲,他可以得到一面红旗,到学期结束能攒到几面红旗,就可以和老师到郊外骑单车。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该学生上课状态好了很多,慢慢地也就形成了好习惯。
张老师在兴业县蒲塘镇某小学当辅导员,班里有一名残疾儿童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读书写字,还经常打别的同学。张老师见状召开了一个关爱残疾人的主题班会,讲述残疾人的励志故事,说明残疾人由于自身与正常人不同更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然后教育孩子们不要排斥和远离他,而是要关心和爱护他……看到这名“熊孩子”在张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学会了写“一”字,并积极地学习,同学们也纷纷加入关爱行列当中。
“其实,惩戒也是为了促进成长,而不是惩罚本身。只有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并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共同引领其正确成长,孩子自然会健康成长。”教育人士都认为,明晰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是可以对学生形成震慑,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找出孩子不喜欢学习或闹事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更容易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纠正“熊孩子”行为,须从情感着手
“老师有了惩戒权,孩子就会产生敬畏心,但‘熊孩子’不是天生的,矫正还需要从情感着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麦雨剖析认为,“熊孩子”与家庭成员的言行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是大人教养不当造成的。
一般情况下,熊孩子都是大人逗孩子乐子的时候逗出来的。孩子小的时候,大人都喜欢逗孩子玩,对孩子搞各种恶作剧,譬如抢夺孩子的玩具,故意不给回他;或者把孩子抱过来恐吓孩子说要把孩子抱走,不给回爸爸妈妈等……直到把孩子逗得哇哇大哭,他们这才心满意足。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埋下引线。
心理学上归类黑暗人格有四种类型,其中一种就是日常施虐者,大人逗孩子玩乐的行为就是黑暗四人格之一的日常施虐者行为。日常施虐者的行为表现为喜欢给别人制造麻烦,给别人一些痛苦的感受,以看到别人恼怒而快乐。大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容易逗,很好玩,其实是没有意识到孩子哇哇大哭是内心痛苦的表现,或者即使知道也不管。因为在关系上,小孩跟大人是不对等的,大人对小孩没有共情的能力。一个从小这样被逗大的孩子,他内化了大人的行为,也学不到共情能力,自然而然地模仿这种行为,在他的生活中制造各种恶作剧,以看到别人不爽来释放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总能看到熊孩子在学校里制造事端,不得消停。
对待这样的“熊孩子”不要讲大道理,要讲感情;不能用暴力,要用规则。“熊孩子”的人格特质就是没有共情能力,只顾着自己爽,不管别人的感受。我们一般把这样的心理说成是自私。所以,矫正孩子的行为,要从感情入手。
首先在家长方面需要家长做出一些改变。如果家长本身就有逗孩子玩乐的行为,要自觉戒掉,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如果是别人逗自己的孩子玩乐,一定要直接出面干预制止,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让孩子获得心理支持。在学校方面,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进行角色演练,让“熊孩子”体验别人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写出来,然后引导集体去接纳这个孩子。当“熊孩子”懂得表达情感了,他的感情就被唤醒了。其次,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跟“熊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后,就可以合力给“熊孩子”制定合理的规则,让他们去遵守,并奖罚分明。无论是奖赏还是惩罚,这一切都是在双方自愿协商的的基础上进行。通过长时间的训练,“熊孩子”的行为就可以矫正,就可以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冰通讯员黄增艮)“爱心购买蒲塘米粉,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户增收……”近日,玉州区小个专中药材市场党支部积极为...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