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因地制宜扶贫开拓新路子,不少村庄改头换面 收入年年增,大寨村去年分红473万元
车家庄安置新村外景。 龙博摄 龙脊梯田美景。 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
经过扶持和包装,原来走不出当地的农家米粉卖到了黑龙江;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全村脱贫,最困难的一户也得到分红4.3万元……在一个个脱贫故事中,是广西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走出来的扶贫经验之路。
据自治区扶贫办统计,五年来,广西609万人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从950万减少到341万;贫困发生率从18%降低到7.9%,其中2016年减贫人口数全国第一,减贫速度全国第二
1抱团共建
农家米粉一个月销售百万元
2017年初,玉林市兴业县蒲塘镇的10个贫困村分别获得了一笔扶贫资金,分散使用只能小打小闹,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经过考察,当地历史悠久的干米粉进入备选范围。
蒲塘米粉使用特有的山泉水制作,口感好、不易煮烂,但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生产,米粉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经过几次集体讨论,蒲塘镇政府决定引导这10个贫困村入股,联村组建兴业蒲塘寮峰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抱团建设大型米粉加工厂。
今年6月,总投资1142.11万元的公司注册成立,对蒲塘米粉重新包装,积极跟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对接。在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全镇13家米粉加工企业统一贴牌,打造统一的米粉品牌推向市场,辐射带动158户经营户及农户参与农村电商。
10月10日,该公司董事长滕祖江介绍说:“过去,蒲塘米粉走不出玉林市范围。如今,从9月中旬至今接收的订单显示,已卖出8.5万公斤米粉,销售额已过百万元。通过电商平台,最远卖到了黑龙江,试过我们的米粉后,区外有不少回头客,销售趋势比线下还好。”
“目前米粉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年产米粉可达4800吨,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达到1000多万元,明年销售额翻一番,利润将达到191万元。”滕祖江介绍,公司接下来还要成立水稻合作社,从源头控制成本,给贫困村更大的收益。“预计今年年底,每个贫困村集体、贫困户有不少于10%的入股分红。”
政策看变化
为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广西出台了《关于加快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广10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税费、电商等方面支持力度,比如给每个贫困村落实50万元以上的发展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平台和责任主体,全区5000个贫困村已有1754个贫困村成立村民合作社。
2创新实践
用好绿水青山,穷沟沟如今年年领分红
俗话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西集“老、少、边、山、贫”于一身,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地区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利用好生态环境,通过发展茶、种植、住宿餐饮、观光等特色产业,也能开展脱贫创新实践。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以“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蜚声海内外。“过去,我们这里就是一个空壳村,村里一分钱也没有。”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如果不是搞旅游开发,村民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生活。“现在可有底气了,能背着犁耙种田地,哼着山歌搞旅游”。
通过发展旅游产业,2016年,大寨村经精准识别出来的47户贫困户196人全部摘掉贫困帽。原来贫困户年收入不到3000元/人,去年,仅靠旅游分红,最困难的一户七口之家也分得4.3万多元。
“特别是2012年通往梯田的索道修通后,村里的收入每年都翻番。”潘保玉介绍,2012年,大寨村的旅游分红有86万元,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分红分别有110万、220万和370万元,到2016年达473万元之多。村里今年计划将旅游总分红的70%分给种田的那部分农户,鼓励他们继续耕种和保护好梯田,因为“有梯田才有美景,才有更兴旺的旅游业”。
政策看变化
目前,广西启动了550个重点旅游贫困村建设,打造了南丹歌娅思谷、上林鼓鸣寨、巴马坡纳等一批旅游扶贫示范点。同时,加大政策奖励,对新创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成效显著的星级乡村旅游区给予50万至100万元奖励,给予星级农家乐奖励10万至20万元。
3搬迁扶贫
挪穷窝换穷业,帮贫困户找出路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石山面积占89%,在广西素有“石山王国”之称。
都安下坳镇加八村龙力队村民袁朝强原来住在大石山弄里,外出务工多年后,因为妻子和母亲身体不好,返乡照顾家庭。山里九分石头一分土,村民只能种玉米,一年到头收入不到1000元。
弄里不通公路,山路崎岖。大人不放心六七岁的孩子独自去上学,只能背着孩子翻山越岭,走两个小时送到村里的学校,晚上放学又得接回家。袁朝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每天光送孩子上学来回就七八个小时,基本上一天都干不了什么活。”
“十二五”时期,都安利用山下大片荒地,鼓励山上搬下山,建立了一批易地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今年1月初,袁朝强一家从大石山弄里搬到了20多公里外的车家庄安置新区,从原来一楼养牲口、二楼住人的泥瓦房,住进了敞亮的水泥新房。
过去,当地政府只要建设好安置点,动员大家搬迁就算完成了任务。不少贫困户搬出去以后一下找不到出路,又跑回了大山。为了让贫困户搬出来后能住得下,当地招商引资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让移民进厂工作,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也可以返回原居住地发展种养殖。如今,袁朝强就在新家附近的电子厂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他说:“搬出来后,孩子上学方便了,我在家门口上班,也方便照顾生病的亲人。”
政策看变化
广西出台差异化补助标准、用地保障等配套政策,对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按每人8000元给予建房补助,对按要求拆除原址旧房的,每户补助2~5万元。因地制宜选择安置方式,结合城镇化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旅游景区开发、资产收益扶贫等,成功打造了田阳、都安、大化、环江、上林等一批移民搬迁示范项目。
“十三五”时期,广西计划筹措660亿元,完成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同步搬迁10万人,共110万人,规模堪比长江三峡库区移民。
新闻推荐
多渠道筹集资金硬化10多条村道,引进项目带动产业致富…… 黄坚华: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黄坚华(左一)到贫困户家中看望老人黄坚华出任兴业县沙塘镇永兴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00多万元,为村里硬化村道10多条,并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引种沃柑新品种、建立电商平台,向社会募...
兴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兴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