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新 怀揣匠人之心 古稀之年仍创作不止
陈一新在自己的作品前留影兴业县沙塘镇民间工艺大师陈一新做过泥雕、浮雕等工艺,却在50岁后,以雕塑假石闻名远近。现年76岁的他依然奔走在玉林、贵港和广东各地,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他想通过各种雕塑作品,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
做任何一件作品,都力求与众不同
在福绵区朱先生家的私人花园,所有雕塑作品都是由陈一新设计制作的,每幅作品各具特色。如一座取名为“从善如流”的假石,他借鉴了中国山水画最讲究的“皱漏透瘦”的特点,将假石雕塑得既玲珑剔透,又不失峻峭雄伟。一眼望去像一只晰蜴向树下爬去,非常逼真。石头的颜色、裂纹足可“以假乱真”。
“在接触过的民间艺人中,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在创作时从来不打草稿,所有作品都是行云流水般雕塑出来,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很难找到雷同的作品。”朱先生说。
而陈一新在沙塘镇中心小学打造的石雕作品,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独具特色的“石文化”长廊、石头壁画都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神韵,尤其是学校门口那个足可以假乱真的大型石山,令一名慕名前往参观的玉林工艺大师啧啧称赞:“艺术风格奇特,造型大气。”
在那部传播甚广的微电影《致匠心》里有这么一句话:“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安定的。”这句话用到陈一新身上,再合适不过。
陈一新常说:“工艺品是有灵性的,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当成有灵魂的物体对待,才能使作品遵己意旨、合乎其美。”他觉得一个作品,可以显露出工匠一刀一刻的功力以及工匠在创作时弯腰俯首和往返多次的打磨。
“我做任何一件作品,都会力求与众不同。”陈一新说,无论接下的工程工期多紧,他都要按部就班,先在心中构思作品的轮廓,再慢慢打造。
参与深圳“世界之窗”工程,从此与假石雕塑结缘
只有小学学历的陈一新属于自学成才,他在艺术上受过的唯一“正规教育”是参加贵县(现贵港市)文化馆举办的一期国学文化班。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陈一新用电烙铁在家具上作画,并以此为生。那时会画这种画的人不少,但陈一新因善于运用水墨画而独树一帜。
“水墨画的的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深浅浓淡来描述各种物件的光和色,讲究的是‘焦\’‘浓\’‘重\’‘淡\’‘清\’五种墨度。”陈一新说,他在家具上作的画把这些特点体现出来了,“只要是经我手作画的家具,总是特别抢手。”后来,陈一新还跟叔父学到一手过硬的浮雕技艺,成为一个多面手。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小有名气的陈一新被广东一家园林公司聘为工艺师。“正是这个机遇,让我有幸接触到假石雕塑。”陈一新说,他到公司不久,公司就承包了深圳“世界之窗”大部分工程,他负责浮雕制作和园林设计,因工作关系,经常与雕塑假石的工艺师接触。
“我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向工艺师学习假石雕塑。”陈一新说,他从那时起潜心研究假石雕塑,边工作,边学习,还自己买回相关书籍,利用晚上时间刻苦学习。
“艺术都是相通的。”悟性颇高又勤奋的陈一新在公司完成了深圳“世界之窗”的工程后,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制作假石雕塑,师傅赞他“有文人情智,对雕塑文化有颇深的见解”。
古稀之年仍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
陈一新有一句座右铭:“自己不能无所不能,所以得不断学习。”平时一有空,他要练习素描,画人体、山水,以保养自己的艺术灵感。他觉得不看书、不动笔,脑子就会退化。无论到哪里,他都爱往书店里跑,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籍。每天离不开书,“习惯了,不看书比不吃饭还难受。”
现在,76岁的陈一新仍保持着充沛的创作激情,只要有人邀请,他从不拒绝。“创作是我一生的追求,只有创作作品,我才觉得人生是有价值的。”陈一新喜欢让自己永远处于创作的状态,只有这样,才会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
新闻推荐
在兴业县石南镇六联村,致富带头人为骨干,在产业协会、合作社成立党组织,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党组织引领160多户农户发展火龙果种植以及生猪、肉鸡养殖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户均增...
兴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