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榆报伴流年

榆林日报 2019-03-26 06:19 大字

宋增战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掐指算来与《榆林日报》结缘已有40多个春秋。抚今追昔,与咱报的缘分还得从40多年前说起:上初中的时候,一年春节期间,我在村干部家里见到一张套红印的《榆林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阅读材料短缺的岁月,我如获至宝,从此便爱上了这份报纸,相遇促成了缘分。

落榜时——

她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1979年高考,我名落孙山。当我灰溜溜地背着铺盖卷像做贼似的回到村里,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百爪挠心、七上八下。是返校复读还是老老实实当个农民?我整天闷闷不乐,像丢了魂似的,找不到出路。正当我心灰意冷时,我在于家沟邮电所见到《榆林报》上刊载着一篇《落榜不落志农村青年照样大有可为》的文章,还有历史上许多名人落榜后刻苦自学成才的故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不断反思。最后决定重整旗鼓,再次参加高考。

经过几个春秋的苦读,虽然没有考上正规的大学,却考入吴堡人民广播电台当了记者,参加工作后又参加了成人高校考试,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上大学理想。

失意时——

她给我开了一扇窗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坎坷曲折,正如天气变化总有阴晴雨雪。刚参加工作一年,我因为一些原因被打发到县城对面的电视转播台,后又到薛下村、张家墕广播电视站。生活中的事总是有得有失。那时广播电视站与邮电所仅一墙之隔,我一有空闲便去那里看报纸,看得最多的、收藏最多的就是《榆林报》,看多了便学着给《榆林报》写稿。

当我写的第一篇稿件《专业户王常德致富不忘办教育》的小消息变成铅字在《榆林报》刊载后,甭提我心里有多高兴,如久旱的禾苗遇甘霖,似花儿开在春风里。

此后我写的《吴堡举办“迎接香港回归”读书活动》《昔日寻找有钱哥,如今专挑“科技郎”》等消息、通讯在《榆林报》上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吴堡县财政困难,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我却隔三岔五能收到稿费单,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仅1999年一年我就发稿300多条,被《榆林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上台领了奖。

患病时——

她是我的理想伴侣

1991年,儿子骨折住入绥德二康医院,有空闲时我便背着妻儿偷偷到绥德邮政局看报。1999年,婆姨有病住入绥德妇儿医院,我还是“旧病复发”,趁事少时悄悄溜出医院到绥德邮政局看报,处在病中的婆姨害气地说:“我重要还是报纸重要,要看报纸你与报纸一起生活去。”劈头盖脸一阵数落后,我还是死牛抵墙、痴心不改。2016年冬季,我因患脑梗住入榆林北方医院。北方医院距榆林日报社几百米,寒气袭人的冬天,当夜幕的轻纱还没有完全落下的时候,我便走出病房轻手轻脚地到报社找报看。

读咱报——

她让我收获了成功

几十年来读《榆林日报》,给《榆林日报》写稿成了我的常态。由于我读得多写得多,因此有不少人找我写报道,报道单位的新成就、新风貌、新经验。因为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榆林日报》又给了“唱念做打”的舞台,经过几十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也刮目相看了,给我配备了摄像机、照相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搞好新闻报道。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在“甘为他人做嫁衣”的一位位编辑老师的指点下,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荣誉也接踵而来。先后有40多篇新闻作品在市、省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奖,20多次受到市、县宣传部门和市广播电视台表彰奖励。2016年被国家新闻广电局评为“书香之家”,2017年又被评为“最爱读书的榆林人”。

“五夜鸡鸣,唤醒窗前明月。一觉醒来,读破梦里人生。”回想几十年漫漫人生,《榆林日报》真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成功的发力风帆,托起我飞翔的翅膀。特别是近30年来,我与《榆林日报》相依相伴,一天不看她就好像缺短了什么,生活没有了滋味。“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我爱《榆林日报》痴心不改,直到永远。

征文请投:news@ylrb.com

电话:0912—3250301

新闻推荐

“网红酱人”的喜乐年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王红霞通讯员辛亚娥新春的午后,吴堡县辛家沟镇尚家坪村,冬日阳光正好,黄土人家,鸡鸣犬吠,一幅黄土风情画徐...

吴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