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因为河在那里……“所以我是来实现我的梦想”

定西日报 2017-07-30 10:43 大字

(上接第一版)

在吴堡纪念活动的演出舞台边搭起了一个棚子,朱磊就坐在里面,与上百张自己30年前的面孔相对——那是一本黄河漂流散记的封面。这部在今年初动笔、刚刚付梓出版的回忆录,封面上正在与壶口瀑布的致命浪花搏斗的他,红色头巾扎在瘦削的面庞上,像是魂斗罗游戏里的血性主角。

而现在的朱磊,脸圆了,头发也稀疏了,趴在桌子上签名,倒也有几分邻家大叔的亲切。1962年生人的他戴上花镜,思索许久但还是写了错别字。“我连着两天没睡好觉了,脑袋里都快要炸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连连致歉。

如今是郑州一家户外俱乐部负责人的他,和许久未见的老队友们聊起来也多了几分在商言商的气息。“我们通过办比赛活动,让更多人对漂流运动产生兴趣,我就得多听听老漂流人的意见。”

那个绕不开的关于30年前的话题,朱磊已经看得很淡。“当年我们喊着‘战胜自然、征服江河\’的口号,现在想着就觉得可笑。”他说,“漂流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后来我才明白,它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会,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审视自己,这才重要。”

“充分享受这份单纯的快乐,所以我们这次也带了筏子,只要条件允许就会下水,”朱磊的双眼一亮,像孩子般笑得纯净。

“记得到时候看我的朋友圈。”

在21日进行的公开赛竞速比赛中,率先冲过终点的并不是专业漂流队伍,而是晋陕两省的民间漂流队。虽然他们的成绩不计入正式比赛,但这些自小生长在黄河边的“弄潮儿”,与浪花搏斗的才华并不逊色于专业漂流人。

“我五、六岁就在河上玩,10岁时就横渡过黄河,这么算下来我比黄漂勇士们体验黄河水的时间还要早。”今年39岁的李小斌就住在比赛地对岸的山西省临县碛口镇,平时做导游接待来到碛口古镇的国内外游客,闲下来就在国内各大河流横渡、漂流。

“今天专门请了一天假,‘抛弃\’了昨天到的一个石家庄团。”李小斌脱下外套拧干衣服里的水分,黑瘦的上身只挂着一件救生衣。“毕竟一直想和专业的漂流队比拼一下,虽然不计入成绩,但能同场竞技了,算是圆了我一直以来的梦。”

这个梦就是他从小听家里老人听来的“黄漂”故事。“家人说当时他们在这里没有太多停留,但是河两岸的老百姓都抱着特产在岸上守着,给他们招手,”李小斌说,村里人都说这些人很勇敢,一些年轻人也要跟着漂下去。后来虽然没有成行,但是当时大家心里也都有在黄河上一试身手的想法。

“他们当地人确实对这里的水性很掌握。老实讲这确实是一次很艰难的比赛,水流这么急速、构造这么复杂以至于难以控制,这是我在澳洲的漂流中没有遇到过的。”来自澳大利亚的漂流运动员凯伊·贝里说,其实他也是这次来到陕西参加了这项纪念活动后,才知道黄河还蕴含着这么多传奇的故事。

“正是因为它很有挑战性,我想才会有这么多人想要在黄河上一试身手吧。我今天也算是其中一个圆梦的人了。”他说。

同样对30年前的漂流活动知之甚少的,还有此次代表中国队参赛的林磊。与他的澳洲对手同样20岁出头的林磊来自福建,此前七、八年都在练皮划艇激流回旋,也拿过些全国青年比赛的荣誉,最近才把漂流作为兼项,因此对这个领域还在学习阶段。“这次来了吴堡县看到统一着装的前辈,才从教练那里听说一些这些人当年漂流黄河的故事”。

林磊说,作为体育人,一切向自我、向自然挑战的精神都值得敬佩。“年轻人就应该有这样的魄力吧,虽然我生活的时代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太一样了,但是同样要有股子闯劲。就像我们比赛一样,有时候你明知道要落到后面、甚至被浪打翻,但也要迎着上去,因为没有人能够帮你,只要你和激流拼搏。你一使劲,就过去了,但它一直会在那里,等着你下一次去挑战”。

新闻推荐

11支漂流队伍吴堡竞技

7月21日,来自国内外的11支漂流队伍在吴堡县进行比赛华商报记者杨虎元摄华商报榆林讯(记者杨虎元实习生张宇)7月21日,漂流中国·吴堡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暨黄河漂流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吴堡县黄河...

吴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