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石城:一个人的“石头城”
中国古建筑大师马旭初曾评价吴堡石城为“华夏第一石城”
石城里的民居
石城里的房屋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建造的
它有着千年的历史,历经悠悠岁月,风霜雨雪,依然不改其色;它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面对战火的洗礼,依然矗立不倒;它使古人称赞向往、今人扼腕叹息,但无论过了多久,它都以其傲立的姿态,立于黄河天险之上,注视着华夏大地的风云变幻。
它就是作家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的原型地、位于陕北黄土地上的吴堡石城。这座石城究竟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2015年,吴堡石城荣获“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称号,随着石城在海内外知名度的迅速提高,千百年来独立高山人未识的吴堡石城,慢慢地撩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曾经被遗忘在黄河岸边的石头城
提起吴堡石城,或许大多数人对于它并不熟识,这是什么地方?它在哪里?有什么旅游价值?等等问题便会浮现出来。“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我们这里竟然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古城。”唐争苦笑着说道,他在榆林土生土长了28年,都不曾听过他的城市里有着如此深厚历史积淀的古城。
2015年2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旅游报社和新华社手机电视台共同主办的“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评选活动”中,吴堡石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潜在的巨大文化价值荣获“2014年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景区”的荣誉称号。记者了解到,在这次的评选结果中,全国共评出最具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14个,景区共有36个,而作为全国文物和旅游大省的陕西省,也只有3个入选,除去吴堡石城,其余两个分别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大唐西市。如果说这次的评选让吴堡石城崭露头角,那么接下来的“大动作”,就真正将它推上了风口浪尖。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2015年的丝博会和2016年的丝博会门票背景图案,使用的就是吴堡石城。“讨论吴堡石城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唐争告诉记者,那时候大街小巷讨论吴堡石城的人很多,而且很多人都有去吴堡石城参观的打算,而且他的一些外地朋友也打电话来询问有关吴堡石城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来石城的人比以往要多很多。”吴堡县石城管理所所长慕生树说,来吴堡石城旅游参观的人,主要从2015年以后逐渐多了起来,2015年以前,吴堡石城一天最多有百余人,而2015年以后,随着吴堡石城的名气逐渐增大,人也慢慢多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6000多人呢。”使人们趋之若鹜的吴堡石城,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与魅力呢?
繁盛之时商号店铺星罗棋布
为了一睹这座千年古城的真容,7月4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境内的吴堡石城。当经过吴堡县城的东北处,发现一个石山梁紧依着黄河西岸边,这里山路迂回,缓缓而上,一侧是深沟高壑,一侧是悬崖峭壁,随着山路高度的不断攀升,视野也逐步开阔起来,对岸山西的沿黄公路和民居也能清晰可见。再经过山路最后一个弯道过后,在野枣树的荆棘丛掩映中,一座石头城池静静伫立其中,阳光洒在城墙上微微泛着金光,衬着一碧苍穹,石城就这样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真不愧是古时的兵家必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当再走近些,来到石城的入口处,满目皆是沧桑落寞的城楼、房屋、以及生长无序的杂草,“如果不是看到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堡石城\’字样的石碑,真不知道这里竟藏着这样一座如此低调的古城池。”记者话音刚落,吴堡县石城管理所所长慕生树就说道,“别看它现在破落,古代这里也是繁华之地呢。”
“石城真正的始建时期已难考证,而且历史文献上,最早关于‘吴堡石城\’的记载见于《宋史·列国列传·夏国上》‘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北宋定难军节度使李克睿(原名李光睿)率兵破北汉吴堡寨,斩首七百余级,获牛羊千计,俘寨主侯遇以献,累加检校太尉。’由此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石城已颇具规模。”慕生树说,史书记载的是“破城”之时间,而非建城时间。如此规模之大的一座石城,建城时间一定要远远地早于这个时间。从石城山上、山下、城里、城外的有关遗址、遗迹、遗存和墓葬发现的“石刀、石斧”等文物来看,应该早在四五千年前,石城山上就有人类居住。
吴堡石城有四座城门,东南西北各书有“闻涛”“重巽”“明溪”“望泽”的字样。城内有一条古时遗留下的街道,长约300余米,街道两旁建有房屋30余间。从建筑规模和结构设置上可推断出,在数百年前这里曾经店铺林立、摊贩云集,是方圆数百里较为繁华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步行商业街”吧。慕生树说,城里的房屋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均为窑洞式的石头结构,—般都建有院墙、大门,在建筑结构形式上类似小四合院。
“繁盛之时城内也曾是车水马龙,县署、书院、城隍庙、关帝庙、文昌阁等也是一应俱全,人口数千,商号、店铺更是星罗棋布,占地约10万平方米。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里也不复往日荣光。生活、交通的不方便,使得大量的人们搬离古城,城内居民也是越来越少。”慕生树告诉记者,“现在还在古城内居住生活的,也仅剩一个人了。”
一个人的痴情守望
一间略显破旧的窑洞、一张旧时的火炕、几个已使用多年的柜子、再加上一台老旧的电视机。这就是“吴堡石城”里面唯一的居民王象贤老人全部的家当。这位已至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依然硬朗。“王老的精神头十足,好像不知疲倦一般。”慕生树告诉记者,王象贤虽然是一个人居住,但作息起居依然很规律,而且还经常给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讲解古城的历史。
王象贤生在石城,长在石城。不单单是一间房屋,整个石城都像是老人的家。或许是对于这片故土的眷恋,在老伴故去以后,王象贤老人并没有离开这里。“孩子们都想让我搬到山下去住,但是我没有同意。”王象贤说,石城没有他不熟悉的地方,几乎每块石头他都摸过。
“你知道嘛,石城还有一个称呼是叫‘铜吴堡\’呢。这其实是出自陕北的一个民谣‘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绥德州\’,应该是为了表述‘吴堡石城\’的铜墙铁壁,才有了这样的描述吧。”王象贤说,石城城门上的几个炮弹孔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当时还有句俗语说“玉皇顶上架大炮,吴堡城内飞炮弹”说的就是日军在黄河对岸的山西,炮击吴堡的事情。对于王象贤老人来说,他不仅仅是对于石城内的文物遗址如数家珍,而且对于它们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也是尽力去探寻。
慕生树告诉记者,王象贤在77岁的那一年,开始撰写《吴堡古城春秋》,并且四处奔走,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考证史实,经历两年以后终于成书。“石城是我的家嘛,这么有意义的地方,我当然是希望来这里参观的人越多越好。”王象贤老人笑着说,对于石城他会一直守护下去。
对于生活和交通的不便,王象贤并未有过多的担心。“以前经常过苦日子,现在也没有关系嘛。”从石城到街上去买菜,开车走环山路都要30多分钟,所以王象贤也几乎不下山。“因为女儿会隔三差五地上来看看我,给我做做饭,顺便买点菜带上来。”王象贤说,因为石城并未通自来水,所以他就打了一口井,来提水吃。“有的时候,有些好心的游客也会帮我来提水,我也很感谢他们。”
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来破解
吴堡石城形状究竟如何?千百年来,谁都说不清,只笼统称之为“呈不规则椭圆形状”。直到2015年,有人用无人机航拍后,石城的真面目才呈现在世人面前,说来也怪,细端详:从南北看,石城呈人头形状;从西东看,恰似中国地图轮廓;从东看,正好像老鹰的头部;从北南看,好似右手握拳举起大拇指状,在夸赞说:“吴堡石城,好,确实好!”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古人有意为之?至今无人能解释。
“石城娘娘庙背后有—水坑,过去每逢下雨坑里有积水,水里就会有蚌类生物出现,铺满水面,石城离大海千里之遥,可为什么有本来只有在大海里才能生存的蚌类生物在这里出现?像这样的谜团在石城还有很多。”慕生树说,石城衙神庙是陕西目前唯一得以保存下来的衙神庙,尤其是庙东、西两壁的彩绘也是十分珍贵。庙西壁画是萧何出巡图,庙东壁画是曹参出巡图,但这两幅彩绘壁画绘于何时,却不得而知。
吴堡石城的关帝庙始建的年代已然不详,据说三建三毁,但在石城发现的二十多块石碑中,却没有记载关帝庙情况的碑刻。“或许是巧合吧,2015年的时候,在瓮城内的乱石丛中,发现了有关‘重修关帝庙记\’的碑。”慕生树说,碑文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嘉靖年间的一件事实:由于连年天旱,庄稼颗粒无收,无可奈何之下,在城里乡绅张澍的带领下,人们跪求于已经毁弃的庙宇,并许诺“天降甘霖,则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天遂人愿,大雨滂沱,于是人们兑现了诺言,并刻石为记。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正面的文字篆刻端正,而背面的字却倾斜不已,颇为不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人知晓。”
“中国古建筑大师马旭初曾评价吴堡石城为‘华夏第一石城\’,在这座千年石城里,有太多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来一一解开。”慕生树动情地说,父亲慕汝周曾经在石城教书,因此,他对石城有着深厚的感情。1982年,慕生树从绥德师范毕业后在吴堡教书,平时经常到石城考察研究石城历史,1990年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更便于了解石城、宣传石城,从外地来的参观者,许多由他带领参观石城讲解石城历史,这一讲就是三十几年。“为了宣传石城、推介石城,让石城无愧于‘华夏第一\’,我会一直讲下去!”慕生树期盼,多年以后,吴堡石城能够重现往日繁华。
文/图李炜 本报记者赵争耀
新闻推荐
曹龙支部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支部书记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即“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从县级这个层面来说,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关键在党支部。解决...
吴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吴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