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与铜臭
亢雄
梁实秋曾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想必很多人有同感。书香代表圣洁,铜臭意指庸俗。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本不可混为一谈,但以此作对比,几近可以透视当下之现实。
书香者,非书真有香气也。古人为防止蠹虫(书虫)咬食书籍,便在书中放置一种芸草,这种草有一种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后来,书香也指家学渊源,也指读书的风气,还指书的装帧、印刷及其内容等。
铜臭(xiù)者,铜钱之味道也。《后汉书·崔实传》中记载,崔烈曾经名重一时,贪欲无限,众人虽颇有微词,但碍于其权势,不敢当面指摘。而此人却自我感觉良好,想知道自己的人气指数有几多,于是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崔钧如实回答:“论者嫌其铜臭。”从此以后,人们就以“铜臭”一词来讥讽贪污受贿、俗陋无知、为富不仁之人。
一香一臭,足见人们对待两类事物的态度,书香和铜臭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取向。
农业经济时代,“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记得小时候同村的一个老爷辈的长者,幼时曾念过几天“冬书”,每逢过年就自己动手写对联,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窗联只有一副,“床前明月是学堂,家有贵子念文章”。严格地来讲,这并不能算是一副对联,至少不是一副对仗工整之联。但是他对此情有独钟,也许是心怀某种期望与希冀。门联的内容也不更换,“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我不知他是否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源自《易经》,也未曾讨教过他是否读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但他很看重我,每次去了总是和我说说学习之类的事情,闭口不谈农事。兴致所至,他还取出自己的一副小琴,永远弹奏的是不变的曲调,铮铮又铮铮。到现在我都不知是什么曲目,不过他一丝不苟、一板一眼的模样,似乎非常陶醉也非常享受。常想,是不是因为“冬书”的熏陶让他变得与普通庄稼人有所不同,也非常庆幸自己因为读书才走出小山沟,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时移世易,市场经济时代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及途径改变自我的命运,其中之一就是财富的积累与运作。也许是因为纸币时代的缘故,乃至各种信息化支付手段,“铜臭”似乎淡去,但不乏以金钱来衡量成功与否、判定能力强弱等现实案例。开什么样的车子,有几套房子,穿什么样的牌子,成为一些人下意识的追求与希冀。不可否认,物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内在的、“刚性”的需求,但物质只是美好生活的基础。
常听闻富二代、官二代,但就是没有听过“书二代”,大概是因为谐音,书二代等于“输”二代吧,所以至今还不见这个词汇。事实上,富二代、官二代都明显地带有贬义色彩,正如铜臭一词。绥德有一段老民谣,“石山土盖头,二水绕城流。富贵无三代,清官不断头”。富贵有无三代,如果不是麻袋换草袋——一代不如一代的话,也许能够持续。与之相比,书香门第的延续似乎更为艰难,毕竟前者延续的是金脉,后者承继的是文脉。文脉能否延续,书香能否四溢,往往比物质的积累更难。
书香是内敛的,铜臭是外显的。即便如此,惟愿铜臭越来越淡,书香越来越浓。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磊通讯员刘涛薛渊)为有效落实“四早”防控措施,严防疫情输入反弹,春节期间,绥德县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工...
绥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