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唢呐声

榆林日报 2020-09-28 09:48 大字

李苗苗

在陕北,任何一个红火场子上,都少不了听到唢呐声。秧歌场子上有唢呐声,转九曲时有唢呐声,红白喜事更是离不开唢呐声,晚上打野火、垒火塔塔,围坐的是鼓着腮帮子可劲儿吹的唢呐艺人……

唢呐之音能怆壮悠深,又能欢欣雀跃,与陕北人的性格契合。

唢呐盛行于陕西榆林的绥德、米脂以及周边地区,绥米唢呐因此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唢呐的人在陕北叫吹手,相对民歌手,吹手是专业的,喜庆的节日,正是唢呐艺人大显身手的时刻,他们把乡情依恋、欢乐吉祥都吹进声声入耳的唢呐里。

陕北的唢呐采用香木制成,也就是埋在地下多年已不再干裂的柏木。柏木制成杆,再用铜皮锤制喇叭形碗子、喉子,再用苇秆、铜丝制作哨,安装在一起就是一把新唢呐了。经过岁月浸润,唢呐音色明亮浑厚,粗犷奔放,穿透力强,洋溢着雄健的阳刚之气。

唢呐其实并不是在陕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吹奏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陕北还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谁能想到,从异域到宫廷到军队再到民间,唢呐最后在大陕北的豪迈里找到自己的归宿之地。

陕北在史上是边关冷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融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在多年以后,成为黄土地文化生活的独特符号,也留下一些专用曲牌。现在陕北唢呐中的“大摆队”“大楚将军”“催鼓令”“三通鼓”“得胜回营”等曲牌就体现着冷兵器时代将士们征战时的铿锵有力。

和民俗有关的活动期间,吹手们吹的更多的是陕北的民间小调,曲风明快,他们鼓起腮帮子、憋足气,嘹亮的乐声是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

兴起时,面对围观的小朋友,吹手们还常用唢呐声模拟出各种鸟叫以及农家院落中的六畜声响,往往逗得孩子们捧腹大笑。

更多时候,唢呐声是每个庆典仪式的开场白,往往有百名唢呐手在一声长号的引领后,仰天长吹,高亢浑厚的唢呐声,回响在天地之间……

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是陕北人歌颂生活、期盼明天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唢呐队伍里还需要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相伴,另带几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于是才有了唢呐声“哇呜哇呜哇”,打鼓声随后“咚咚咚咚嚓……”。

在这样齐鸣的唢呐锣鼓声中,陕北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新闻推荐

张正东:用心陪伴 以爱育人

毕业季,张正东(右一)与学生在一起。文图/本报通讯员杨聂而在绥德县,有一位用心用爱去耐心灌溉每一株幼苗的园丁,用智慧和真诚...

绥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