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回望
张芳
我知道,黑义忠校长已化作山岳静处于陕北的天地之间,但人们对他的怀念还像溪水一样长流在这块土地上。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转身回望,那个朝晖映天的阳春季节里绵延出的光影、印记、回响、悬念,顷刻涌上心头,恍如昨天——
我是1957年秋天考入横山中学的。那时的横山中学兴建还不到三年,寥寥的七排窑洞、十几座教室和两排办公平房,坐落在茫茫沙砾荒滩之上,山风掠过时透出丝丝苍凉。但在此后我就读的六年时光里,亲身感受到了它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蒸蒸日上的气象,其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风气、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还有人们于艰难困苦中坚韧不拔孜孜向学的勤奋精神、为改变校貌而齐心协力忘我劳动的火热场景,都给我留下了清晰鲜明的印象;科任老师们热忱严谨的职业操守,各具其长的教学风格,给学生以知识滋润和精神化导的挚情厚义,也长存于记忆之中。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横山中学的创建者黑义忠校长,他对学生的关爱,对事业的忠诚,对横山教育的贡献,以及他高尚的道德人品,至今令我深深感动。
我在横中时,因为年龄较小,学习成绩也可以,黑校长认为我有培养前途,因此格外予以关注,一直鼓励鞭策我向一流大学奋进。高中毕业后,因为生活困难,我放弃了高考,黑校长十分惋惜。1966年初夏,回农村当了农民的我在黑校长的鼓励支持下,决定重新报名参加高考。不料没几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我的大学梦就此终结,黑校长也因支持我们这类出身不好的学生考大学受到牵连,致使我在以后的好长时间里都感到愧悔不安。此后好几年,经过不断努力,我的生存状况有所改善。1978年底,我从外地调回横山时,历尽“文革”劫难已改任横中党委书记兼县教育局副局长的黑校长主张我到横中当教师,于是,我调进横中教高中语文。几年后又考上了陕西省高师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总算圆了大学梦,也对老校长的期愿有了一个交代。
黑义忠校长以一颗热忱的心从事教育事业,他希望每个学生在横中都能学有所获健康成长,将来有个好的发展。他对我严师慈父般的关爱,仅是对千百个学生阳光普照大爱无疆中的一个侧影,横中曾经有无数同学在他博大的仁爱庇护下得以继续学业,成长成才。相比于一己私恩,我更感佩老校长为横山教育作出的卓著贡献,更敬仰他高尚的人品和宽广的胸怀。
横山历来属于边僻荒凉之地,贫困闭塞。新中国成立后几年,也仅有几处高小勉强支撑着基础教育。1955年春,黑校长风尘仆仆从神木教育一线来到横山,创建了横山中学。在那个百废待兴的艰难年月,他与同事们风餐露宿,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不舍昼夜,硬是在短短四五个月里从郭水湾滩石泡子地里刨出一所崭新的中学,实现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计划。此后,在继续修筑校舍、完善教学设施的同时,紧抓招生、整章建制、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几年中,就使学校成为既具规模又有质量的完全中学。1961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初战告捷,学校跻身全地区中学前列;此后一连几年弦歌不断,在艰难曲折中创造了横山中学第一个黄金期,为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输送了数以千百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兴教治学培养人才从来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走向成功的起点。他在横山这个穷乡僻壤中建成一个铸造未来的神圣殿堂,使千万个乡村青少年获得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在边鄙荒漠中打造出一方葳蕤生光的文化高地,提振了社会文明,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可谓厥功至伟。
与所创业绩所做贡献相比,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胸怀眼界和道德人品。他出身于绥德农村,求学于县城、省城,有承自底层民众善良正直坚韧勤恳的基因,有浸润着绥德旱码头文化的高远视野旷达胸襟,更有传统知识分子涵养德性的内修功力和报效国家的社会情怀。我有幸成为他的一名学生,接受了六年的在校教育和十数年的校外精神引导;又有幸于改革开放后再度回到横中,在他的麾下工作学习。前后几十年,亲耳聆听过老人家无数次循循善诱感人肺腑的教诲,亲眼见证了他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更亲身体验到他那种美德懿行、人格魅力的辐射性和感染力。他的身上真正体现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师道精神。
从建校到“文革”期间,黑校长大多时间党务政务一肩挑,工作负担沉重,事务繁杂。但他始终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名利得失,不讲工作条件,谦恭地一点一滴改变着现状,塑造着未来。学校初创阶段,他以副校长职务主政全局,不仅要组建教师队伍,整章建制,尽快使学校工作步入正常轨道,还要在基建工程中,从选料、施工、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周密考虑细心安排;甚至在教师缺岗的情况下,他还要“客串”业务,登台讲课。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胸怀大局,力挑重担,站在工作第一线。几十年中,他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即使在历史的风雨侵袭和纷繁的人事交集中,仍然始终如一,义无反顾。
他以公处人,胸怀坦荡,不贪求名利,不嫉贤妒功。处处以公处事,用人唯德才是选,不搞蝇营狗苟,亲亲疏疏;治事以是非为界,褒贬喜恶态度明朗;待人正直坦诚,不玩权术阴谋,不记个人恩怨;爱才惜才,乐当人梯,延罗人才奖掖后进,不苟私情。为提高教学质量,他甚至不避风险,在地区教育局师资分配会上,毅然表态:“你们不要我要!”将好几位富有真才实学的“问题”老师调进横中,成为各科学术带头人和后来地区各校争相挖掘的人才;他体恤同事,从就业、进修、婚姻、家庭以至个人仕途等多方面予以关照,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雍容大度,广听民意,坚持民主治校,不搞独断专行。正因为这些原因,横中在短短十数年间就人才云集,成绩斐然,跻身地区中学教育前列,他这个校长也因为众望所归而誉满教坛。
他以廉律己,两袖清风,成为独树一帜的典范。他身居领导职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利,给别人加官晋级、评劳模选先进,却从来不给自己捞一项荣誉、摘一顶桂冠,几十年甘居幕后,忍辱负重;他满怀恻隐之心,为多少贫家子弟提供了不致辍学的精神物质支持,自家的几个孩子却留在农村,学校为教职工家属子女安置工勤岗位,自己的妻子却到老还属无工薪家庭妇女。辛苦操劳一生,没有高位,没有厚禄,没有遗产,甚至告别尘世时还蜗居于一孔窑洞里。如此清廉谦抑,直教人难以置信,也使众多知情者为此深深喟叹。
他以德化育,是智者,也是仁人,有望之岸然即之蔼然的君子气象,有慈祥厚道春风化雨的长者风范。待学生温敦宽和,如待自家孩子,教之导之,热心耐心;训育学生不带成见,不损害其尊严,赏罚有度。老校长思维敏捷记性好,口才表达能力强,无论讲话还是闲聊,谆谆循循,娓娓侃侃,援经引喻,妙语连珠,既含哲理,又有亲和力与激励性,即使批评训谕,听起来也觉得入情入理,恳切舒贴。因此,曾经得到表扬鼓励有所长进的学生一直对他感恩至深,即使一些挨过批评受过处分的学生,也因为其良苦用心和浓浓爱意而心悦诚服感戴不已。这就是老校长的德行修养,也是他的化育功力!
人常说,教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事业。在我心里黑校长就是一位满怀慈爱心肠和悲悯情结的教育家。他于1955年春肩负重任而来,1981年秋调离而去,1993年春驾鹤西归。70年的人生历程,有近30年黄金时间留于横山,把几乎一世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横中,给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几十年过去,犹记得老校长含着烟斗信步校园的身影,与师生谈笑间朗如秋月霭如春风的面容;更难忘老先生盘桓病榻沉疴不起时探视者刻骨铭心的痛惜与无奈,出殡时漫道飘落的纸钱与长长的送行队伍交织成的扑天悲怆与无奈憾恨。
多少年来,作为学生的我以及我的同学们,对老校长的怀念和感动从来没有消减,而且随着时光的绵延,这个渐行渐远的身影在心底愈来愈高大清晰起来。故地重游,可以看到展现于眼前的横山中学早已旧貌换了新颜,若干座现代建筑围成的是一片宏阔壮丽的图景,一派蔚然兴隆的气象,从校园走出的一批批新人更是后浪推着前浪。无限欣喜之余,心中珍藏的那个曾经的砖墙校园,那些老式窑洞、青砖瓦房和足够“气派”的欧式校门,常会倏然浮现于脑际。甘棠遗爱无处不在!尽管它低矮、简陋、土气,但分明感到,它的草创者——黑义忠校长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坦荡无私的道德修养,已经给这些建筑物赋予了灿然伟岸的灵魂,使它幻化成一座高插云天的丰碑,屹立在郭水湾滩上空,映照着这一方天地;也矗立在横山人的心头,提振着后来者精神。老校长高标一世风范千秋,为我们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品,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和回报,就是要像他那样认真而高尚地学习、工作和做人。
老校长已成为那段历史进程的坐标。他的事业,他的德行,如山在野,如水在川,标志着一种高度和分量,绵延着一种风致和希望。出于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我们躬下身来,深深地,为那个远去的身影,致以虔诚的礼敬。
新闻推荐
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4.88%,扫黑除恶认可率达到89.68%,绥德 抓获涉恶犯罪嫌疑人103人
本报记者马蕊报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绥德县立足本地实际,精心部署、主动“亮剑”,累计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个,恶势力...
绥德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