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蔚“荧屏背后”到“创作前台”

榆林日报 2018-10-13 09:44 大字

汪冬蔚(右二)街头宣传广电业务

本报记者马蕊 见习记者宋艳霞

“冬蔚,你是准备留在局里,还是去网络公司?”17年前同事的话犹如刚刚听到一般,回眸自己的经历,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绥德支公司员工汪冬蔚深感自己一路走来与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息息相关。

1、年轻人就要选择吃苦,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97年,大学毕业的汪冬蔚被分配到绥德县广播电视局。尽管工作在基层一线,但是能够在这个影响力大的“第一媒体”行业里工作,汪冬蔚感到十分自豪。

20世纪末,有线电视行业方兴未艾,绥德县广播电视局为发展需要,创建了有线电视业务收费室,极大方便了办理有线电视的群众。由于当时懂得使用电脑的人员较少,作为刚毕业的“高材生”,汪冬蔚被单位抽调到有线电视业务收费室工作,有幸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

广电网络公司成立之初,未来发展有太多不确定性,很多电视台员工不愿意前往新公司工作。“当时公司的办公场所租用原绥德县广播电视局,办公环境差、工作任务重,到2004年,我们绥德支公司的女员工仅有9人,很多工作是多岗一人,经常是晚上加班才能完成全天的工作任务。从受人关注的广播电视台到新成立的广电网络公司,虽然累点、苦点,但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要选择吃苦,年轻人就要到需要的地方去。”回忆当时的选择,汪冬蔚侃侃而谈。

2、十年磨一剑,成长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

作为一名年轻员工,2004年,汪冬蔚被抽调到公司办公室从事文秘岗位。当时仅仅收费室里有一台电脑,为了学习办公自动化,她一有时间就去收费室练习,半年后成功掌握了办公软件的操作。

由于当时人员少,汪冬蔚随时都可能被抽调下乡、收费。“当时收费室建起没有几年,人员少,收费系统也不完善,很多业务需要手工去完成,单单一个用户编号都得考虑在哪个大片区、哪个小区,为此,我几乎跑遍绥德大街小巷去实地了解。”由于当时广电网络线路设施相对简单、落后,她常常被抽调下乡,一个村一个村地上门去收费,有时遇到下雪天,一走就得半个月。

2010年,汪冬蔚再次被抽调到机房。机房是广电网络部门的心脏和核心,设备多、技术要求高,“一些设施设备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掌握各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维修操作方法。”认真努力的她很快成为机房业务骨干,多次被领导和同事肯定。

2009年至2010年,广电网络绥德支公司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标志着绥德有线电视进入数字化时代,信号更清晰、稳定。由于用上了机顶盒,私拉乱接不法现象得到遏制,用户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上门收费、按片按区编号也成了历史。2014年,公司又适时开通了高清互动及宽带业务,标志着绥德有线电视事业再次迈上新台阶,“看电视”逐步演变为“用电视”,新技术的应用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好的服务。

3、利用业余时间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

2015年12月,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绥德支公司的新办公场所投入运行。由于机房建设高标准、科学化,技术人员可以远程监控,绥德机房已发展为无人值守机房,汪冬蔚这个老值机员再次被公司抽调到综合管理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再次从事文秘岗位后,汪冬蔚有了自己的专用电脑,公司新增的宽带业务也迈上新台阶,网络更快捷、日常收发文件更加便捷,工作也更加轻松、高效。

多年来,因为工作需要,汪冬蔚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文学知识,多次尝试着写作,提高自身能力。随着时代发展,绥德的文化事业也是蓬勃发展,近年来创办了《文化绥德》《绥德诗汇》《上郡》等多个刊物,成立了绥德诗词学会、作家协会、黄土文化研究会等众多社团,汪冬蔚这个最初只是想学习、锻炼一下的“荧屏背后的人”,也有机会参加一线采风创作活动,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不少作品被媒体刊发并获奖,她本人也被吸收成为省作协会员。

回眸自己的工作经历、成长之路,汪冬蔚深感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公司的发展分不开,与时代的发展分不开,她的成长经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

新闻推荐

西安一乳企为绥德三胞胎献爱心

本报记者郝彦丰摄影报道绥德县早产三胞胎的消息经本报报道后,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业主动联系表示愿意捐款。9月27日,百跃集团...

绥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绥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