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地名里面故事多

榆林日报 2018-04-09 15:14 大字

李春元

榆阳区的核心部分是榆林古城,始建于明朝正统二年,是一座周长不过2公里的堡城;成化六年设卫,榆林堡城升格为周长约4公里的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的镇治从绥德卫城迁到榆林卫城,榆林卫城再次升格为榆林镇城,到弘治八年定型,历经数次拓展。

在榆林未建城之前,也就是洪武元年到正统二年的70年间,这个地方是由谁来管辖的呢?在行政上,其东北的部分区域分别由葭州与隶属于葭州的神木县管辖,其东南的部分区域由隶属于绥德州的米脂县管辖。在军事上则由绥德卫管辖。万历版与康熙版《延绥镇志》在“榆林卫”条目下都有同样的记载:“洪武初定陕西,分绥德卫千户刘宠屯治”。屯就是屯驻,一边开垦田地,放牧牛羊,一边驻军备战。治就是治理、管辖,有许多流放的囚犯与迁徙的流民需要安置、监管。有许多地名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它们讲述历史也涵盖这片的过往变迁。比如古塔镇的杭庄,就是浙江杭州的难民迁徙到此,以“杭”为姓定居下来的村子,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分出一个东杭庄。最典型的地名,要数刘千河与桐条沟了,明朝时,这两个地方属于榆林镇城的东南乡。

从刘千户到刘千河

明朝初年,实行卫所制的军事制度,每一个卫设5个所,即前所后所左所右所和中所,其中一个所负责战备值勤,称守御千户所。刘宠就是绥德卫守御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武官,人称刘千户。刘千户屯驻的地方,就是今天榆阳区青云镇刘千河办事处所辖的区域。洪武九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军汤和、傅友德驻守延安卫和绥德卫,此时的延绥镇并无战事,因为在河套的北边还有东胜卫,那里有重兵驻守,为河套之屏障。刘宠屯驻刘千河的时间应该在洪武九年之后。刘宠当年屯兵的地方有一条无名的小河,常年流水。此河发源于麻黄梁镇旧堡(指成化年间延绥巡抚卢祥所置的常乐堡)村境内,经刘千河、古塔两个乡镇,流至榆阳镇三岔湾村,与青阳沟水汇合,注入榆溪河,长约28公里。刘宠和他的士兵在这条河的两岸开垦土地,放牧牛羊,饮养战马。刘宠离开以后,当地兵民十分怀念,就给这条河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刘千户河。“河”在榆林方言中不读he,而读huo,时间长了,户与河就读成了一个音,因为是一条河的名字,就省略了户字,演变为今天的刘千河。附近还有一个村子名叫刘千河村,也是这么来的。当时的延安卫把都河堡附近也有一个以千户命名的地方,叫张千户寨,算得上时兴名字了。

从刘指挥河到南门河

关于“刘指挥河”,《万历延绥镇志》上说:“源出镇之东北十里水掌儿,西注,抵兰家桥,合榆溪。”《康熙延绥镇志》中说:“又溪之东北十里,得水掌儿,有黑龙庙,兰家桥水注之,是为刘指挥河也。”意思是说,发源于延绥镇城东北水掌儿,向西流至兰家桥的这一段河,称为刘指挥河,在兰家桥汇入榆溪河。《道光榆林府志》在“榆林县水”中也记载了刘指挥河:“《县册》:在榆林县南。《镇志》源出镇东北水掌儿,西南流抵兰家桥,入西河。”榆林城建成以后,榆溪河流经城西的一段被称为”西河”,从水掌儿到兰家桥的一段,正好流经城南,故又称南门河。南门河的前身就是刘指挥河。那么,这个刘指挥又是谁呢?我们已经知道刘宠是绥德卫守御千户所的千户,也就是军事主官。这个千户所隶属于绥德卫,因此它的上级机关就是绥德卫指挥使司,而绥德卫指挥使司又隶属于陕西都指挥使司。绥德卫指挥使司的主官是卫指挥使,简称指挥使,为正四品武官,下设指挥同知一至二人,为从四品武官,另设指挥佥事至少五人,为正五品武官。刘宠的官衔最低为佥事,因此又称他为刘指挥,是他率领军士疏通了“南门河”,所以就以他的官衔来命名这条河。而实际上,刘宠还率领他的部下兴修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南渠”。由于从水掌儿流出的水,河床较高,刘宠就指挥军士们筑了一条水坝蓄水,这座水坝史称“大坝”,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里还是榆林人夏季游泳的好去处。刘宠他们还沿着南门河南岸开挖了一条水渠,将大坝的水引到兰家桥头,灌溉良田。《康熙延绥镇志》在“水利”中明确记载:“镇城之南为南渠,刘指挥河水溉之”。这条南渠,要比余子俊在成化年间开通的西渠早90多年。

从刘家堡到刘官寨

《万历延绥镇志》在“延绥镇图说”里清楚地标明一个名叫“刘家堡”的城堡,位置就在延绥镇镇城之南,归德堡之北;在归德堡之南是“米家寨”,就是后来的米家园子。刘家堡位于榆溪河东岸,是千户刘宠屯治时期的一个前哨阵地。此时还没有榆林城,在东山寿宁寺旁边半山腰处,有一股“涵珠凝玉,清漪可人”的泉水涌出,此泉后来称龙王泉,再后来称普惠泉。此地距离刘家堡约15公里,也在榆溪河东岸,依山傍水,千户刘宠派人驻扎,作为另一处前哨阵地。由于泉水周围榆树成林,故取名榆林庄。刘千河、刘家堡与榆林庄的距离大致相同,都是15公里左右,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进可攻,退可守,刘宠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万历延绥镇志》在“水利”篇中记载了当时的许多水利工程,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余子俊在成化年间开凿的红石峡渠(西渠),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刘宠在洪武年间开凿的南渠,排在第六位的就是刘官寨儿水:“弘治中濬,溉夹寨园田、稻地。”《康熙延绥镇志》也有同样的记载。这个水利工程建于弘治年间,用以灌溉刘官寨儿周围的园田和稻地。那么,刘官寨与刘家堡是什么关系呢?民国《榆林县志》上说:刘官寨《县图》:在榆林县南三十里。《榆林府志》上说:刘官寨《县图》在榆林县南二十里。再看《康熙延绥镇志》:“三岔川田在镇城南二十里,骟马沟水之所溉也,又其南十里为夹寨园田,刘官寨儿水溉也。”可见刘官寨距离榆林城15公里是准确的。刘官寨再往南十里就是归德堡,这个位置正好与《万历延绥镇志》“图说”里标明的刘家堡的位置吻合,因此,这个刘官寨就是刘家堡,之所以改名为官寨,有几种可能。一是刘姓官员的出生或建功立业之地,二是夹寨的园田为官地,就是官方所有的土地,租给农户耕种,收入归官方。三是刘官寨儿水利工程为官方开凿。比如榆林城西二十里的一个海子,名字就叫杨官海。《榆阳文库》“地名卷”在“刘官寨”条目中说: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延榆绥总兵刘厚基在此建寨驻守,后逐渐迁户建村。因刘为官清正,兴利一方,即以其姓氏及寨子取村名为“刘官寨”。实际上,刘官寨的名字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了。时至今日,由于交通条件的巨大变化,刘官寨距离榆林城区只有8公里了。

从屯田沟到桐条沟

2011年11月,榆阳区的董家湾乡与桐条沟乡合并组建鱼河峁镇,辖包括鱼河峁、董家湾、桐条沟在内的41个村民委员会,96个自然村。此前,桐条沟还是榆阳区的一个乡,在清末和民国初为榆林县极南乡清泉地方。民国二十七年(1938)改保甲制时,为第四区毗芦乡辖地。1946年解放后,是镇川县清泉区属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以驻地村命名为桐条沟公社,1984年改制为桐条沟乡。《榆阳文库》对“桐条沟(村)”的注释:是桐条沟乡和村委会驻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在此依山临沟处建村,因此沟广植水桐树,以此得村名桐条沟。查《康熙延绥镇志》在“物产”的“右木属”里,不见“水桐”的影踪,也就是说,在康熙十二年之前,榆林还没有种植水桐树的实证。直到道光年间的《榆林府志》和《榆林县志》才有了水桐的记载。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广植水桐树,以此得村名桐条沟”的说法不能成立。2018年1月,榆林市佛教协会的窦昌贵先生与榆阳区政协的同志深入榆阳区农村考查旧碑石的时候,在桐条沟庙儿梁村重修的龙王庙里,发现了一口铸造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铁钟,这口铁钟上的铭文为我们揭开了桐条沟的秘密。原来,距离今天鱼河峁镇驻地东12公里处的庙儿梁是朱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因其山梁上建有一座小庙而得名。这座小庙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名叫“龙天庙”。龙天庙造钟功德主名叫王崇德,造钟时间是万历十九年三月吉日。金火匠人是高偏男、高正选、高正廷。为造钟做出贡献的还有信徒李国、任峰、任南宰、任汝明、任汝厚、贺尚友、程龙、高二朝、高三朝等。这个王崇德是个什么人呢?钟铭文上说得清清楚楚:大明国陕西都司绥德卫前所人氏今见在鱼河堡地方屯田沟庙儿梁地名寄庄居住。意思是说,王崇德是明朝陕西都指挥使司所属绥德卫前所人,现在居住的地方是鱼河堡地方屯田沟庙儿梁地名寄庄。文中的“屯田沟”就是今天的桐条沟,文中的庙儿梁就是今天的朱庄庙梁自然村。关键词“寄庄”又是什么意思呢?古时候,一个人在外地购买土地建立的临时居住地就叫寄庄,庄主把买来的土地出租,靠收租金发家致富,因此又称庄主为坐庄。王崇德就是寄庄的庄主,相当于今天农村土地流转的承包人,他还要雇工从事农副业生产,因此又称业主。屯田沟有水田可以耕种,有山地可以开垦,人口依山而居,在农耕时代,不失为一处环境优美、宜耕宜牧宜居的好地方。

新闻推荐

榆林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4月2日开幕,代市长李春临作政府工作报告 举全市之力打造引领榆林转型升级

4月2日,榆林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榆林市代市长李春临作政府工作报告华商报记者杨虎元摄回顾2017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165.9万吨创新高465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1.7...

绥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绥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