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电波 ——绥德水文站“孤岛四勇士”迎战“7·26”特大暴雨洪灾纪实
马锋(前)和父亲马成伦住院治疗
文图/本报记者 郝彦丰
核心提示
身处孤岛,洪水滔天。面对险情,绥德水文站4名勇士没有退缩,誓死坚守,抢测快报,及时将一条条水文信息拍发出去,为防汛抢险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让成千上万的人在生死关头撤离到安全地带……
7月29日,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嘉奖令,对在迎战“7·26”特大暴雨洪灾水文测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绥德水文站站长马锋和高舒、马成伦、王宏飞3名职工予以嘉奖。8月10日,省水利厅也对绥德水文站集体进行了表彰。
提前备战 严阵以待
“我们早一秒报告洪水信息,群众就能多一秒时间撤离。”日前,记者在市第一医院绥德分院见到正在接受治疗的马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位31岁的站长如是说。在同一病房住院的,还有他的父亲、退休返聘回站工作的马成伦。洪水肆虐的那晚,父子俩均被钢索回弹撞伤小腿,一人伤在左腿,一人伤到右腿,两人下地、出入只能借助拐杖。
绥德水文站位于绥德县名州镇薛家畔居委,办公楼旁便是无定河支流大理河,属国家重点水文站、中央报汛站。这里的洪水水文数据,对无定河流域的抗洪决策有着重要意义。
7月25日上午,正在值班的马锋接到上级通知:大理河上游已开始涨水,请绥德水文站密切关注,做好防汛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洪水,水文站全体4名职工迅速展开测洪演练:两人观测水位、施测流量,一人处理泥沙,一人对外联络、拍发情报。
当晚,暴雨来袭。绥德水文站上游雨量站20时至23时的降雨量不时传来:青阳岔54毫米、马岔95毫米、槐树岔107毫米、子洲34毫米……
一场即将暴发的洪水正在形成。马锋和父亲马成伦,唯一的女职工高舒以及临聘职工王宏飞迅速穿起救生衣,一边密切注视着河水的变化,一边认真分析着相关数据。
迎难而上 坚守阵地
7月26日0时,暴雨强度丝毫未减,水位811.83m,流量3.46m3/s,第一份水情电报发出。夜半的绥德县城,人们早已熟睡。1时06分,第二份电报发出。随后,第三份、第四份……就在他们不断测洪时,接到绥德县政府命令,要求水文站迅速拉响设在站房楼顶的警报。于是,警报声此起彼伏,响彻全城,同时水文站广播里重复播放着县政府发出的撤离命令:“沿街两岸的群众尽快撤离……”
然而,作为防汛指挥的一线哨兵,水文站工作人员是不许自己撤离的。当其他人都开始撤离后,他们却义无反顾地迎战洪水。2时15分,暴雨声、洪水声咆哮而来,齐头高的浊浪向水文站观测断面扑来,站上职工惊呼:“大水来了!”
水位在快速上涨,流量不断增大。他们登上吊箱,借着探照灯抢测洪水。洪水涨势迅猛,吊箱不能使用,他们就采用中泓浮标监测流量。当浮标测流不能进行时,他们又决定利用洪水中的漂浮物作为天然浮标监测。随后,铺天盖地的洪水冲毁了吊箱和供电线路,沿河两岸漆黑一片。身后的街道被洪水围堵,只听见轰隆隆的洪水在河道里翻滚。
危难关头 誓死报汛
“大家不要慌,我们水文人的职责就是测洪报汛,今晚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把汛情拍发出去,测报工作不能停止。”马锋一次又一次坚定地说。
滔滔洪水轰鸣不止,瓢泼大雨倾泻不断。沿河两岸伸手不见五指,只有绥德水文站观测房的灯光忽隐忽现,橘黄色的身影在那里来回闪现,他们用手机向省、市、县防汛部门及下游水文站报告汛情。
从一楼退到二楼,再从二楼退到楼顶。设施被毁、电力中断,但他们没有停止观测水位、拍发情报。楼顶上,全身湿透的4名职工稍不留神,就会被卷入洪流,楼房也随时会被巨大的漂浮物撞毁。女职工高舒被大家用绳索绑在楼顶平台附近建筑的防盗网上,以稳定身体。他们测到了完整的水位、流量、泥沙变化等数据,并把一组组水文数据记录下来、一份份关键情报拍发出去,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下游的防汛抢险赢得宝贵的时间,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孤岛被困 负伤突围
暴雨洪水仍在持续肆虐。他们一边测报,一边寻找突围。此时,坐镇在省局、分局指挥中心的领导多方联系,请求营救。省水文局局长杨汉明连夜派出工作组赶往绥德,延安水文局领导带领应急抢险队,冒着随时被山洪冲走的危险,在武警的护送下通过大桥,蹚过齐腰深的洪水,向绥德站急进。
6时20分,手机信号完全中断。这时,横跨于街道南侧、水文站和大理河北岸三点一线的塔架上,横穿着一条用钢索牵引的轨道,平日用于上下升降、左右平移测量水流的吊箱,此时正处于湍急的洪峰之上。但是,吊箱因无法抵挡洪流带来的巨大冲击,被卷入浪涛之中,而回弹的钢索,击中了正在观测水位的马锋和父亲马成伦。他俩双双倒地,导致头部擦伤,腿部骨裂、拉伤。
天亮时,洪水开始回落。马锋和职工们商量着脱险的办法。他们把目光盯在了从观测房搬出来的4条保险绳上。马成伦将两条保险绳系在腰间,沿着20多米长的缆道钢索,吃力地攀爬到对岸的钢塔。随后,马锋把高舒、王宏飞也用保险绳拴好,在延安水文局应急抢险队员及附近10多名群众的帮助下,将他们安全撤离过去。看着同志们一个个被送到安全地带,马锋才最后撤离。在当日群众拍摄的视频中,有街道洪水肆虐的悲惨景象,也有绥德水文站4名职工楼顶工作的惊险场面。
延安水文局应急抢险队员的到来,让绥德水文站的测报工作没有间断,队员们和站上职工一起并肩测报。当省水文局副局长王高英来到站上慰问时,看到马锋和父亲马成伦体力不支、疼痛难忍的状况,强令将他们送往医院治疗……
一家三代 58年坚守
如果说当晚随时面对的是生死绝境,那么受伤只能算是个意外。“如果没有坚守在岗位,我会感到心中有愧,怎都不踏实。”马锋说。马成伦也说:“工作总得有人干,受点伤不算啥。”其实,马锋的父亲马成伦、爷爷马梦林,都曾担任过绥德水文站站长职务。马梦林1959年担任绥德水文站首任站长,直至1979年离休。父亲马成伦当年在绥德水文站上班,2009年退休。这一年,在黄河水利学院毕业的马锋通过省直机关单位招考,按照就地原则分配回绥德水文站,2014年开始担任站长。因职工紧张,2017年起马成伦被返聘回水文站工作。一家三代,58年都坚守在水文岗位上。
洪水中永不消失的电波,拯救了绥德大理河沿岸及下游数十万人民群众的生命。洪水过后,广大人民群众称赞绥德水文站的4位职工为“孤岛勇士”,并说:“没有他们4人,我们早就没命了。”可又有多少人知道,31岁的马锋是一个5个月大男孩的父亲,当晚距水文站不足百米的街道对面的水文站窑洞宿舍也被洪水侵袭,妻子抱着孩子和老母亲退到二楼,揪心着他们父子的安危;30岁的王宏飞是一个10个月大男孩的父亲,当晚妻子多次下到街道边,只为看一眼忙碌中的丈夫;28岁的高舒,是今年9月即将结婚的准新娘,榆林的家人及男友彻夜牵挂着她的安危……
据了解,绥德水文站曾获得省水文系统“文明窗口示范站”、省水利系统“文明单位”和“全国优秀报汛站”等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爱心人士到李彦飞家中看望本报记者郝彦丰摄影报道近日,本报对绥德县贫困残疾志愿者李彦飞的事迹进行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连日来,不断有爱心人士前往李彦飞家中看望慰问,有医院甚至愿为其...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