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牵住产业这个“牛鼻子”
核桃认领 红薯品评活动 黑毛猪长势良好 红薯喜获丰收 核桃产品展示 高家沟村平整后的梯田
本报记者马蕊 通讯员王瑞平 张东红
编者按:绥德是国家吕梁地区特困片区县和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以来,该县围绕“党建引领全局、脱贫总揽全局”的总体思路,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户永久脱贫的有力抓手,制定并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加之各镇各村创新性地运用政策,产业扶贫让42215名贫困人口受益,全县脱贫攻坚因此取得阶段性成效,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2016年度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区”,荣获榆林市“2016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的“土地流转、村民入股、共建合作、产业致富”模式;石家湾镇前湾村的“企业投资+基地带动+合作社技术辅导+农户”发展模式;义合镇墕头村以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模式;薛家峁镇薛家峁村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崔家湾镇的“六借六还、两优先”助推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满堂川镇寺坪中心村核桃产业发展模式……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绥德县坚持从自身资源条件出发,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的坚实支撑,目前,产业扶贫遍地开花,落到实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闯出了一条新路。
满堂川镇寺坪中心村:打造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
满堂川镇寺坪中心村是绥德县目前整合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也是有名的贫困村,中心村辖7个自然村,有农户1085户2831人,劳动力137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6户,894人,占总人口的31.57%,在册贫困户215户,贫困人口488人,占总人口的17.23%,核桃是该村的主要产业。
过去,寺坪中心村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无法致富,不少农民因依靠土地无法保障一家人正常生活开支,不得不外出打工。如何将荒山坡利用起来,让村民有事干、能增收?县镇干部通过多方考察调研,科学分析圪针湾村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日照等生产要素,经科学论证,敲定利用荒坡地发展核桃种植,并结合绥德县产业扶贫发展思路,为村里制定了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建设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
驻村干部雷鹏告诉记者,考虑因地制宜、市场前景、产业基础等因素,寺坪中心村目前制定了三种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田园党建+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今年7月份,中心村成立田园产业联合党支部、汝骥公司、兴旺专业合作社、兴农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六个专业合作社,将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扶贫攻坚、民生事业有效融合,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不断拓宽致富道路。
雷鹏介绍说,合作社的成立,让86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路子。今年65岁的雷昌云,妻子因车祸去世,大儿子重病,小儿子还未成家,一家人的重担都落在他身上。现在合作社成立了,他就在合作社帮忙,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解决了基本生活困难。据了解,合作社一年单支付贫困户工资性收入就达60万元。
二是“股份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寺坪中心村万亩核桃园区组建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96户贫困户全部变成“股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主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产业,采取“按需用工+返租倒包”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入股核桃土地按500元的标准固定收益,全体村民和入股土地村民按股份分红的经营模式。通过近半年的运行,目前,村民入股土地达到5600亩,培育的核桃长势良好,广大村民入社的积极性高涨,已经入股的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将达2000元以上。
三是点菜式发展。寺坪中心村统筹考虑贫困户发展愿望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按需“点菜”,通过财政扶持、项目支持、政策保障、群众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政府清单式“配餐”,精准扶持贫困户发展羊、牛、蜂、绒山羊养殖和优质牧草、种植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带动增收致富。先后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50万元,购买牲畜1200头(只),改良土地1220亩,配套农机具148台(套),85户172人通过产业扶持破解了发展瓶颈,提升了“造血”能力。
“目前,核桃示范园已流转土地2560亩,入股1860亩,代管1620亩,农户直接管理8640亩。2016年底,户均核桃单产收入达3800元,初见效益。”雷鹏欣喜地说。
崔家湾镇:产业帮扶实现收益最大化
63岁的崔世高是崔家湾镇马文李村人,2015年评定为贫困户,依靠该镇绿源生态产业园区“两优先”政策,一年收入万余元。“我老伴也有病,出门打工一来身体不行,二来家里也离不开,现在园区优先雇用我们这些贫困户,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生活总算有了盼头。”崔世高感慨地说。
针对贫困户单户发展产业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等制约发展问题,崔家湾镇从实际出发,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六借六还”“两优先”等助贫模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为实现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该镇绿源生态产业园区是一家集吃、住、游、娱、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场所。去年起,园区与所在地赵家洼、张山等村子的贫困户实行产业结对帮扶,按照“政府补贴、贫困户认领、公司管理、利益共享”的原则,打造“六借六还”“两优先”和“一机制”的帮扶模式。
绿源生态产业园区负责人刘治国介绍,“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是指绿源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种养殖协议,由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和管理技术,贫困户在合作社的监督下负责管理实施。这种模式大大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投入,却实现了收益最大化。“六借六还”是指“借鸡还蛋(鸡)”“借布还物”“借仔还猪(肉)”“借苗还果”“借树还果”“借地还林”,就是围绕六个产业进行帮扶;“两优先”是优先安排贫困户进公司务工,优先安排贫困户接待来园区的写生艺术家、美术学院学生吃、住及其他服务,由公司确定指导价格,贫困户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一机制”是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经营权流转“获租金”,将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盘活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分现金”,实现“一地生四金”。
目前,已通过“借仔还猪(肉)”“借鸡还蛋(鸡)”与26户贫困户达成合同养猪协议,24户达成养鸡协议,累计向园区供应黑毛土猪265头,土公鸡510只、乌鸡85只、“贵妃鸡”45只,土鸡蛋680斤;通过“借苗还果”合作26户,建立王赵家洼等3村写生基地分站,对王赵家洼村有劳力的18户贫困户,每户免费给予2000株油用牡丹种苗,对7户没有劳力的贫困户,每户每年扶持6袋面粉;通过协作,建立农家乐3家、米面定点加工坊3个,参与农户36户;通过“借布还物”与29户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已向园区出售手工艺品178件;通过“借树还果”将500亩苹果、40000株核桃转交给贫困户经营;通过“借地还林”与8户贫困户合作,“回收”土地32亩;推行“合作社+贫困户”助推红薯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合作贫困户174户,新增红薯面积300余亩。此举共带动12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助推了产业发展。
该镇纪检书记慕建雄告诉记者,这项措施的实施,既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确保了合作社的引领带动地位,实现了双赢目标,实现了贫困户由“输血”扶贫向“造血”功能的转变,促进了长效帮扶和扶智、扶志及扶技的帮扶追求,彻底转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等思想。
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土地流转 村民入股 共建合作 产业致富
绥德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位于县城西北约27公里处,由于地理位置较偏,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村共435户1380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57户349人。
多年以来,这里的村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收入更高,生活更幸福。绥德县个别村庄依托整体改造和特色产业提前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为他们指引了方向。
该村村主任高鹏程告诉记者,2015年以来,高家沟村“两委”班子成员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积极寻找致富门路,最终形成统一认识,那就是整体流转村里的土地,通过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两年来,村里以合作社投资、村民土地入股的模式,相继成立了慧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盛德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40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同时还对入股的村民实行“四优先”,即种地优先、雇工优先、项目优先和政策扶持优先。经过努力,全村9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面积达到2500亩,其中平整土地1200亩,修建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基地300亩,新栽植新品种山地苹果1400多亩,共计4.2万株。
贫困户李海军就是政策的受益者,2017年春季开始,李海军夫妻在村里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打工,目前,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951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高鹏程介绍说,今年,高家沟村要继续完善村养老中心建设,修建水平梯田800亩,栽植山地苹果800亩、核桃500亩,修建现代化农业大棚500座,硬化高家沟至崔家墕现代化农业温室大棚观光旅游基地道路,硬化山地苹果示范园生产道路1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打机井两口,修大型灌溉蓄水池两座,加固正沟大坝,修建排洪渠道,建休闲垂钓鱼池一处,新增两台大功率变电器。
由于高家沟村毗邻道教旅游胜地祥云山,远期规划可以高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建设万亩高标准山地苹果示范基地、千座标准现代化瓜果蔬菜日光温室大棚、千亩新品种葡萄示范园,并以新型农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建设,真正让村民脱贫致富。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省慈善协会为清华医药陕西同学会授牌为帮助榆林灾区群众早日重建家园,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医药陕西同学会援助队昨日组织价值近50万元的救灾物资前往榆林灾区,将所有物资送到灾区群众...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