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强教 ——绥德县教育***工作纪实

榆林日报 2017-07-07 09:44 大字

本报通讯员张东红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绥德县按照“抓教育***,可以挖掉穷根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一宗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通过“两渠道三保障四措施”精准发力,确保教育***工作扎实推进,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该县教育局联合县扶贫办、民政局摸排、调查、统计,建立起教育***信息库,为全县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了专门的档案,确保一个不漏、精准到位。并针对不同贫困学生的情况,从扶智、扶志、扶行、扶心、扶困、扶贫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控辍保学跟踪管理及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已有3000余名教职工与4719名贫困学生实行结对帮扶,严防因学致贫、因贫辍学。

两渠道资助让资助全覆盖

该县统筹各类惠民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特别关注双困生、残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因灾致贫学生等弱势家庭,仅去年就建成留守儿童关爱中心19个,亲情交流平台95个。政府累计发放救助资金600余万元,家庭贫困大学生贷款1300余万元,做到资助全覆盖。同时,搭建社会爱心桥,发动社会团体捐资助学。目前,接受各单位和社会力量累计捐款380余万元,受惠学生3000人次。

三保障推进教育***到位

强化组织保障,将全县学校化分为五大战区,县教育局负责人分别担任各战区指挥长,明确作战目标与思路,列出作战计划,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强化责任落实,制订了教育局局长、战区指挥长、校长和教师“四级责任清单”,建立工作台账,逐一帮扶销号,并实行指挥长述职制、工作月报制和定期督查通报问责制,做到了责任清、进展明、见效快。

强化督导考核,将教育***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从贫困学生入学、特殊群体关爱、乡村教师培养、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合理设置了考核指标,考核、评价、调查结果在全县通报。

四措施开辟教育扶贫新路子

坚持环境育人,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以来,投资3.2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改造中学15所,小学及教学点62个,新建小学1所,新建及改造幼儿园44个;投资2500万元购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实验设备,均衡教育资源,同步升级软硬件;精心打造“书香校园、儒雅校园、活力校园”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乐园。

以德树人,创新工作模式。抓实开展素质教育“三个一”工程、“八礼四仪”教育活动、“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六大创建”及全员读书活动,用“道德培育、特色创建、校本教研、社团活动、家校共育”五个行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城乡结对联盟,均衡发展教育。该县印发了《关于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城乡联盟行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从集体备课、同步课堂、课题研究、教师帮培、调查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着手,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教育现代化发展,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和成果共享。同时,积极建立完善薄弱学科培训、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引领、校长大讲堂等长效工作机制,补短板,促提升,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创新职教发展,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最后一道防线来抓,本着“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思路,实行“定向招生、订单培养”,拓宽贫困生和特殊家庭学生的就业渠道。据统计,仅学前专业毕业的该类型学生,该县就优先聘用了160余人。同时,加大对贫困生家长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创业培训,两年来,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有效地助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套种模式拓宽绥德农民脱贫路

本报通讯员杨崎筠摄影报道6月16日,绥德鹏祥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80亩苹果园内套种的油菜花已盛开,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花留影。近年来,绥德县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