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玉:读写人生,乐享其中 本报记者 赵秉瑜
人物档案
刘春玉,陕西绥德人,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五届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退休后从事慈善、老年工作,笔耕不辍,以写作为生命,并享受着其中的快乐。获“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陕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殊荣。
刘春玉并非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但他却把采访和写作当成了一生的事业。退休前,他是一名科普宣传工作者;退休后,他又成为一名慈善宣传工作者和志愿者。
在他的笔下,200多个延安人物脱颖而出,他们来自科技、文化、教育、企业等各个领域,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平凡的背后有着让人叹服的举动和作为。他们的存在因为刘春玉的这支笔变得更有价值。刘春玉的笔,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还诠释出了一个写作者的社会担当和责任。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浩瀚宇宙,每一颗星,都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哪怕只有一丝光热。热情与热爱,集结于刘春玉一身。热情,源于尊重和热爱。在刘春玉眼里,基层科技工作者就如一颗颗无名星,他们值得被人尊重。
上世纪80年代,刘春玉与科技结缘,直到退休。在科协,刘春玉被大家称为“工作狂”。那时,他与同事一起把农村实用技术,编辑成“掌中宝”册子,发放到农民手中,普及了科技知识。在90年代,办农函大期间,他慷慨豪爽,与农民学员们交知心朋友,帮他们排忧解难。商洛地区的一位农民在延安干临时工,看到《延安日报》上农函大的招生简章后,写信给老刘,要求参加学习,并提出要享受当地农民的学费补助待遇。他当即复信,同意这位求知者的要求,并给他报了名,购了书。
“不论干什么事情,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出最好的成绩来。”这是刘春玉常说的一句话。从80年代后期至今,作为兼职的陕西科技报延安记者站站长,刘春玉数年艰苦奔波调查采访,撰写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文章、通讯报道、信息资料,并与当时的科协主席姬乃荣一起编写了延安科协史略、科协志、科协史。
对科技人物的宣传,让他收获满满。2000年,他成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007年,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百名科普专家,2003年获得了高级编辑职称。当年10月,刘春玉当选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和叶永烈、洪昭光等国家级作家一同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殊荣。
心若有爱,甘之如饴
刘春玉遭受过人生挫折,也曾少年得志,而在几十年与文字的相互依存中,他保持着做人的从容淡定、谦逊低调。
退休前,他为推广和普及科技而马不停蹄。退休后,他投身慈善继续发挥余热。
“我只是一名志愿者,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在此抱着‘我慈善我快乐\’的想法。在做慈善事业中,我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他向记者讲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
“刚开始需要多方争取企业家的善款,而随着慈善事业发展和理念的深入,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2016年,澳门老人吴仕明,来延安旅游时支助了两个家庭因病致贫的孩子。第二年,家里经济好了,他俩婉拒了吴仕明的捐助,并写信告诉他希望把钱捐给那些更加需要的人。吴仕明深受感动,第二年拿出了13万元资助了延安23名贫困大学生。”
这件事让刘春玉印象深刻,更让他感受到慈善背后的中华传统道德的力量,坚定了他做好爱心使者的决心。为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贡献爱心,他积极动员寻求企业家的帮助。最终他争取到了民营企业家张平每年投资36万元,为环卫工人提供一份营养早餐:一碗粥、一个鸡蛋、一碟小菜、两个包子。还有更多爱心人士的善款和善举,感动着他,也激励他当好爱心使者。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通过刘春玉联系到延安,他的手机每天几乎被打爆。“天津某企业职工李凤英,打电话想在延安资助一个小学生,我在富县给她找了一名小学生,奶奶是哑巴。孩子的母亲为感谢好心人寄了双鞋垫,李凤英第二年又资助了两个小学生,一直到中学毕业,从开始的200元到500元、1000元。还有广州一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企业职工,他也坚持资助贫困小学生。这些普通的爱心人士,他们来自南京、无锡、广州、北京。他们用微薄的收入和大爱让我感受到了真善美,感受到了爱所传递的巨大力量。”
为唤起更多人来奉献爱心,刘春玉把慈善爱心人士的个人事迹通过通讯报道、陕北说书、民歌、古诗词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对他们的善举加以褒扬,激发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庞永宁、范跃宁、高延东、贺明珠、赵玉科……许多企业家纷纷解囊。
有人与刘春玉调侃时说他:“这与你没有一毛钱关系,你干吗这么上心呢!”刘春玉一笑而过:“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慈善志愿工作者,做好志愿服务是我的本职,希望通过宣传唤起一些人自愿加入慈善志愿者队伍。”
如今,参与爱心捐助的人越来越多,从创始之初至今,延安慈善事业也迎来了大发展,走向品牌化,刘春玉也成为慈善专员。但他说:“用不同的方式来宣传慈善,书写慈善,比如撰写古体诗,演唱陕北民歌、表演陕北说书等,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让传统美德在互相关爱中强化,并成为一种慈善理念。”
“在未来,只要身体允许,作为一个志愿者,我会把慈善事业坚持做下去。”
如今,刘春玉正在撰写《延安两个时期的科普创作浅析》文章。“我想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的科普创作,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时期,这是一个空白。”每天早晨6点30分,刘春玉准时起床,翻阅资料,做摘录和笔记,他想在余生中把这件事情做好。
在几十年的笔耕中,刘春玉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他与文字在一起,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让他在不经意间收获了丰厚的人生。正如他在其作品《圣地三星》后记中写道:“这些年,我为读书与写作而煎熬、而快乐……当倾力写出这些人物执着奉献的精彩篇章时,会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的高尚拍案叫绝,也逐渐地和这些人物相识、相知、相熟,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个中的劳累也就释然了,快乐也扑面而来,这种读与写的乐趣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
新闻推荐
榆林国企将帮助3184名贫困人口就业 主要面向吕梁山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大学毕业生和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工
本报记者郝彦丰报道榆林市扶贫又出“大实招”!全市所有国有企业参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一年内将安排3184名贫困人口就业,并确保持续稳定就业。6月30日,市政府召开中省驻榆企业及市县区国有企业助力脱...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