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护古老文明守望精神家园 见证长城文明传承长城精神 ——“余子俊纪念馆”成为弘扬长城文化的重要场所

陕西日报 2017-05-24 07:10 大字
明长城榆林镇北台。????庄晨阳刘继远摄

  2017年5月18日上午,在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榆林市委、市政府在高新区沙河公园“余子俊纪念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馆开馆仪式,标志着榆林市“余子俊纪念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

  “余子俊纪念馆”是长城文明的见证,它是一所微缩的“长城博物馆”。

  榆林市历史悠久,沿革甚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文化遗存。榆林是陕西文物大市之一,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全省四分之一,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类型全。全市现已查明各类文物点13883处,馆藏文物有58718件(组)。榆林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境内留存了大量明长城的遗迹。据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榆林境内保存下来的明长城总长1100多公里,而明代长城也是中国长城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榆林境内明长城的修建与完善,既是当年延绥镇行政中心北移的需要,更有赖于封疆一方的延绥巡抚余子俊对“三边”的督管,也正是因为余子俊不遗余力修边筑墙、增兵戍守、开市通商,使榆林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雄踞西北的塞上重镇。

  余子俊(1429—1489),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任延绥镇巡抚。明成化九年,余子俊将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林卫城,使榆林的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榆林遂成为整个长城沿线的重要守卫据点、延绥镇的中心。明成化九年、成化十年,余子俊奏请朝廷批准后,大规模修筑了东起清水营(今陕西府谷县),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余里的延绥镇边墙。延绥边墙的筑建,为维持当时中央政权的有效统治和管理,维持农耕文明地区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余子俊还屯田养军,开市通商、促民族融合,兴修红石峡渠(后改称广泽渠),畅学兴教、开设卫学等。余子俊在榆林“修边、移镇、凿峡”三大功绩功勋卓著,他一生“尽心边计”青史留名,对榆林的边防和民生贡献甚大。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取得了很多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成果。陕西是长城遗迹较多的省份之一,境内的长城主要分布于榆林、延安、渭南三市的16个县区,总长2600余千米,分属秦、魏、明等不同年代,由城墙、烽燧、墩台、障城、军事营堡等组成,大部分仅存夯土墙体。明长城在陕西境内经过陕北的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吴起、定边7县区的81个乡镇,总长1170.24千米,是我国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余子俊纪念馆是一座以榆林历史人物余子俊主政延绥、兴建榆林“边墙”,即明长城为主题内容的纪实性人文纪念馆。余子俊纪念馆的设立,就是为了世世代代缅怀余子俊这位尽心边计、忧国忧民的国家栋梁,就是为了纪念他在榆林境内修筑长城的那一段历史,通过纪念馆的设立,见证长城文明,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

新闻推荐

毛主席为绥德留墨宝

毛主席在绥德县张家砭镇黄家沟村旧居1947年8月9日,毛泽东由子洲县巡检司动身,沿着大理河,经双湖峪,到达绥德县石家湾镇李家崖村。毛主席在村民马宏国家里住了三天。近日,本报采访团从绥德...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