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激扬的陕北唢呐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唢呐已成为文化交流的

华商报 2015-06-26 17:57 大字

激扬的陕北唢呐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唢呐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古老的大碗唢呐已不多见,现在的唢呐都比较小巧

唢呐演奏在传统的婚丧嫁娶中必不可少

绥德唢呐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

绥德永乐大道石版画

“信天游不断头,断了无法解忧愁。”唱曲子、吹唢呐是陕北男人们宣泄情感的特有方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大碗唢呐逐渐在民间成为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演奏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唢呐演奏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走上了都市舞台,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乐器演奏,后用于军中作军乐,再后来,逐渐传入民间。经长期传承与汉化,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大吹即中音唢呐,俗称大唢呐,也就是陕北唢呐。前不久,华商报记者在绥德县一村子看到,有一农户家正在举行婚礼,唢呐响起来后,吸引了不少村民。欢乐的曲调将结婚的喜庆氛围推向了极致,有了唢呐的助兴,婚礼也热闹了不少。

“唢呐演奏有一定的技巧,它既可以吹出孤寂苍凉的感觉,也可以吹出喜庆欢乐的感觉,在委婉抑扬的短叹长鸣中,可以飘出荡气回肠的热烈。”唢呐手王师傅表示,原来的人对鼓乐队伍都有一些偏见,认为是乐队演奏的都是一些粗俗不堪的节目,但是现在唢呐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与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唢呐音乐逐渐融入陕北人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精神寄托的最好载体。凡婚嫁丧葬、生日满月、春节社火、敬神娱神、庆典开业都要来一段唢呐演奏。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摄友 王瑞平 文/图 

新闻推荐

妻子照顾植物人丈夫6年获评绥德“满堂川好人”

华商报讯(记者杨虎元通讯员李慧)2009年2月5日晚,郭家沟村村民郭鹊飞临出门前对妻子马秀兰说:“10分钟就回来。”然而没想到,这一句话成了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当晚,他从常家沟桥上跌下去,摔成了...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