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情怀 现代农业打造农民增收“升级版”

陕西日报 2015-01-19 19:13 大字

山地苹果喜获丰收

王德朋

在工业大发展的同时,榆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到了“地下”“地上”两种资源一齐抓。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蓬勃发展的榆林现代农业不仅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陕西第二粮仓”,而且成为促进榆林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2013年,榆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8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84元,位居全省第二,农民收入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连续7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十一连丰”不寻常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发展的“三大目标”,坚持“矿产资源强市、现代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农业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立市之基。

经过多年发展,榆林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介绍,2003年至2007年五年间,榆林粮食总产的平均产量为115.6万吨,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粮食总产的平均产量提高到150.2万吨。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榆林大力实施高产技术的集成推广,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高集成技术和小杂粮标准生产技术,加快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实用集成技术的推广,提高粮食质量,实现了由扩大面积促增产向依靠科技促增效的转变。粮食总产量7年间稳定在150万吨左右,2014年预计达到158.5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一连丰”。

与此同时,榆林还选育适宜榆林的玉米良种,实施马铃薯一亩田工程,玉米良种推广、小杂粮品种的提纯复壮。经过专家初步估算,实施“一亩田”工程,平均亩产1450公斤,较普通马铃薯亩增产500公斤,增收500元,每年增产鲜薯165万吨,年均增收16.5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550元。

 现代农业“五百强”引领发展

从2013年起,榆林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500强”——重点建设“百强现代农业园区”、“百强龙头企业”、“百强专业合作社”、“百强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百强家庭农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集成推动作用、重点龙头企业的开拓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的链条纽带作用、一村一品的产业示范作用和家庭农场的典型推进作用,不断总结先进模式和成功典型,体现效益优势,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产业化来实现现代化。

据了解,榆林市以现代农业“五百强”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在促进全市农业产业水平提升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榆林龙头企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各级龙头企业总数达3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7家,市级龙头企业253家。固定资产总值达37.5亿元,年销售收入28亿元,出口创汇1443万美元,其中产值过亿元的有4家。

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榆林市新认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申报市级园区27个。全市共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8个,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40个、市级56个、县级91个。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96.1万亩,建成面积66.9万亩,规划总投资158.6亿元,完成投资50.7亿元。2014年实现总产值23.9亿元,辐射带动农民23万人。

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2014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23个,全市累计总数达到5746个,国家级示范社20个,省级示范社52个,市级示范社38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9.4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8.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0.1万户。

家庭农场发展迅速。2014年,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0个,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50个。目前,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7294个,其中100亩以上的有9955个,经农业部门认定的有778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06.5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4.9%。

同时,一村一品示范取得突破性发展。2014年,认定5个省级一村一品提升工程试点村,建成市级百强示范村100个。全市共建成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成29个省级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建成1个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建成57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4.08亿元。佳县千年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农业遗产。榆阳区杏花景观成功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实现榆林市“中国美丽田园”零的突破。

“好科技”催生“好收成”“好收入”

如何让榆林的159万乡村人口富裕起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榆林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不断探索路径、培育典型、加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农民逐渐成长为新型农民,榆林农业发展给农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农民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3042元增长到2013年的8687元,年均增速22%以上,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科技,变输血为造血。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10多年发展当中,由于品种和技术的落后,榆林山地苹果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大片的传统果园废弃,出现了农民砍树烧柴的惨痛局面。近年来,榆林市涉农部门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新建果园制定了“七个一”——一株壮苗、一个大坑、一桶水、一筐肥、一张膜、一个套、一根杆技术措施,幼园管理按照“一年栽植保成活,二年抹光扶中杆,三年促长拉水平,四年刻切促成花,五年疏花结好果”的技术路线,老园管理推行“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关键技术,截至目前,完成新园建设20万亩,旧园改造24万亩,正常管理的标准化果园的亩均产值达6000元以上,管理好的果园可实现亩产值2万元以上,实现亩均纯收入4000-5000元,苹果产业成为榆林市南部县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绥德县义合镇闫家渠村是榆林市山地苹果发展的一个缩影。闫家渠满山红苹果专业合作社种植果园面积1700亩,2014年全村果品产量达1600吨,创产值约500万元,亩产量达0.95吨,人均收入约1万元。其中果农马安生家的33株富士收获5035公斤,每公斤售价6.40元,总收入32224元。

围绕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榆林市积极探索适应榆林实际,大力推广容易复制的成功模式,全面促进农民增收。该市通过调研发现,种养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是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好办法。如将种植玉米与养羊相结合,同时配合“三沼”利用等循环农业技术应用,农户用收获的玉米、秸秆喂羊,玉米就从肉羊身上转化成了收益,而羊粪可以用来制造沼气,沼渣、沼液又可为农作物提供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该市在靖边、定边、榆阳,农民种玉米、种草达到100亩以上,然后再养羊,每年至少能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群众尝到甜头以后,旱地全膜玉米技术推广很快。

目前,榆林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92万亩,占常用耕地的22%,为实现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榆林市农业部门调研发现,生产经营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北部县区家庭玉米种植规模在100-200亩左右,养羊100-200只左右,规模效益最佳,户均纯收入可达10—15万元。南部县区种植规模在50-100亩左右,养殖50-100只左右,规模效益最佳,户均收入在5-10万元。适度的规模不需要长期雇工,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劳力就可以经营,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该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榆林市组织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较大规模的经营群体。清涧宏祥枣业采用“公司+基地+合办农场+市场”的方式,建立整片推进绿色红枣生产基地1万多亩,建立合办养殖农场1.1万亩,采用小户并大户的形式,连接13个行政村240多户农民,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自己孩子离家出走 把人家娃抓住打一顿被打15岁少年根本不认识离家的孩子 榆林打人家长:急着问孩子下落,行为有些过激

本报榆林讯(记者李敏张云飞)自己的孩子离家出走,却殴打一名少年试图询问下落。6月13日晚,15岁的初中生小杰在榆林遭到几名成年男子殴打。据悉,动手者的孩子离家出走,与小杰并不认识。目前小杰...

绥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绥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