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地农业大有希望——绥德县改造建设宽幅梯田见闻

榆林日报 2010-08-24 13:10 大字

□本报记者高鹏高苗  

绥德

夏末秋初,记者来到绥德县采访现代农业。在采访中,县委常委宋东茹建议,去这个县的中角乡白家山村去看看宽幅梯田,一定会大有收获。

同住大山里,收入大不同

穿过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了白家山村。这个村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山大,沟深。站在山顶记者看到,山上层层梯田被庄稼所覆盖,山沟里全是茂盛的野草。站在山顶,放眼之处,到处绿色,生机盎然。

在梯田里,绿色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庄稼长势良好,秆高苗壮,有的地方则秆细苗疏,好象营养不良。

随行的乡党委书记郭君告诉记者,长势好的地方,梯田一般在8米以上,叫做宽幅梯田;长势不好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的窄幅梯田或者是坡地。宽幅梯田与普通水平梯田、坡地的收入大不一样。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高庙村的两位农民。一位叫张宏光,家里就他一个劳力。1999年,镇上修宽幅梯田,他多次找乡领导,把自己家的10亩地规划进去,修出了7亩宽幅梯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里种了马铃薯和谷子两种作物,马铃薯亩产3000多公斤,谷子亩产竟然近500公斤。每亩地的平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

另一位叫张宏建,他家有13亩地,也同样种了马铃薯和谷子,但和张宏光比起来,每亩地收入连一半都不到,原因是他家全是窄幅梯田和一些缓坡地。去年他家每亩地的收入连1000元都上不了。

8米,

不仅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

宽幅梯田和普通梯田相比,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别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绥德县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这一地区山地农作物单产低而不稳,山地谷子亩产只有100多公斤,遇到大旱之年几乎颗粒无收。

县农业局工会主席李军说,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这里开展了修筑水平梯田的改造和治理,单产水平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由于修筑标准太低,保墒能力差,加上林草等防护措施没有跟上,牢固性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出现了坍塌,生产条件严重恶化,基本上已退回到原有的坡地生产水平。

从2000年开始,中角乡在全县率先进行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规划区的缓坡地全部按8米以上的宽度修建。在坡地上修筑梯田有一个最优断面的说法,梯田太宽,则工程量大,不便于灌溉;太窄,则不便于机械作业,田坎的坚固和稳定性不够,也不利于保墒。宋东茹说,人工修筑成本太高,主要以机修为主,之所以将最低宽度定为8米,出于三点:一是因为这是拖拉机修筑梯田“无环节转弯”的最小半径,便于机械化施工;二是因为这是发挥宽幅梯田保墒功能的基准线,再窄则其蓄水保墒作用则会大打折扣;三是这样的宽度可以让田坎立面种植草皮,有利于梯田的坚固稳定。目前,中角乡有2700亩的宽幅梯田,主要分布在白家山和马鞍山等4村。这里是全县最早建宽幅梯田的地方,也是面积最大的一处。

宽幅梯田也可发展精细农业

10年来,宽幅梯田修建快、蓄水保墒能力强、生产条件优越便于耕作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生态功能非常明显。

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崎筠告诉记者,修建高标准的宽幅梯田,一台推土机一天就可以推出1亩,机械施工的效率显而易见。

同时,8米,甚至10米、15米的宽度,最大限度地留住了雨水,基本做到了就地下渗。雨水不外流、泥沙不下山,既避免了让梯田被雨水冲毁的危险,又保住了地表的水肥养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即使在大旱之年,这里也可以保持较好的墒情。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能接纳全部降水,还能拦蓄坡面上的全部径流,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

宽幅梯田可使拖拉机进出耕作,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这让黄土丘陵沟壑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也让农民实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成为现实。

郭君说,目前,乡里70%以上的劳动力在外打工,而白家山村恰恰相反,村里70%的劳动力都在家务农。宽幅梯田,让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

2009年,白家山村千亩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3451公斤,创造了全市山旱地千亩单产最高纪录;山地谷子等也创造了全市的最高纪录。而这些纪录全部是在宽幅梯田里创造出来的。

“如果在宽幅梯田上配套建设滴灌、地膜等旱作技术设施,那么,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发展现代精细农业是完全可能的!”杨崎筠说。

两年就可收回投资

但农民缺的是资金

宽幅梯田效益好,优势明显。那么,推广起来有什么难度呢?

郭君说,目前,修一亩宽幅梯田的成本将近1200元,除修成后第一年因为耕土是生土,效益稍差外,以后每亩每年比改造前增收1500元是没有问题的,农民改造一亩宽幅梯田,两年就可收回投资。

如今,家里没有一亩宽幅梯田的张宏建,特别想把家里的地全改造成宽幅梯田,但苦于拿不出钱来。“如果政府能给点支持,自己再贷点款,他立马就请人把自己家的地全整出来。”张宏建满怀期待地说。

和他想法一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但许多人都苦于没有资金,使这一想法无法实现。目前,绥德县144万亩山区耕地中,宽幅梯田只有3万多亩,只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2%。

一般只要是坡度小于25度的缓坡地都适合改造成宽幅梯田。县农业局局长马圣君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将四分之一的38万亩缓坡地全部改造成宽幅梯田,就可以建成26万亩(每亩可修宽幅梯田7—8分)的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按每亩增收1500元计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亿元。

近10年间,绥德县在农业方面投入的资金不下5亿元,而全县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不明显,大部分生活在山上的农民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劳务输出,土地还是留不住农民。

马圣君说,如果每年拿出1200万元的资金集中进行宽幅梯田改造,县上每年就可增加1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10年后,山地农民的生活就会出现一个大改变。

“但是,大部分农民都认识到了宽幅梯田改造的好处,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如果资金问题能够解决,绥德的旱作农业大有希望!”采访结束时,宋东茹这样告诉记者。

在缓坡地大力发展宽幅梯田,实现保水、保肥、保土,改广种薄收为相对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单产,成倍增加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让陡坡地种林种草,发展畜牧业。这一思路,是记者在绥德采访期间最大的收获。

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因水土流失而贫困,植被因农业生产而被破坏,这是个“怪圈”。如何对这一地区的坡耕地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个农业和林业的投入产出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的保护,关系到这一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黄河水患的治理。

这些年来,在中、省、市的高度重视下,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退耕还林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如何让生活在这里的农民靠土地生活,靠土地致富,发展宽幅梯田无疑是一个方向。

农民是靠土地生活的人,如果他们看到土地能带来实惠,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立足土地走富裕之路,但是资金问题使他们难以立足于土地实现富裕。发展宽幅梯田是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农民立足土地实现富裕的一个好路子,但当前对农业资金投入太过分散,零敲碎打,难以形成合力,多年宽幅梯田发展规模不很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提高对涉农资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涉农资金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真正提高涉农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短评

立足土地实现富裕

高鹏

新闻推荐

绥德县交警大队到基层为群众办证

本报通讯员马晓亮刘彩利摄影报道8月28日,绥德县交警大队组成“办证上户便民服务队”,到该县义合镇开展机动车牌证发放,注册登记与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工作。当日,共发放机动车牌照280副,驾驶证10本,新注册...

绥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绥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