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手工绿豆粉制作坊 五代人的匠心坚守
张强和父亲一起制作绿豆粉
文图/本报通讯员 崔亚军
神木人爱吃绿豆粉,一碗味道鲜美的绿豆粉汤,更是神木人的美食标配。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绿豆粉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制作。然而,在神木城区有这样一家绿豆粉作坊,依然坚守着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我高祖父、曾祖父、爷爷、父亲都是做绿豆粉的。”在张志田手工绿豆粉作坊内,张志田的儿子张强骄傲地掰着手指头说,“这手艺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
坚持古法—— 道道工序锁住老味道
洗豆、磨豆、炒面、揉面、漏粉……一道道工序只为留住绿豆粉最原始的味道。
首先,一遍遍清洗绿豆直到水变清,然后用温水将绿豆浸泡6至15个小时,将泡胀的绿豆磨浆,1小时后过滤,将绿豆淀粉和粉糊糊分离,等待绿豆淀粉进一步沉淀成型。为了追求精细,张强通常要把绿豆浆过滤两遍以上,再将绿豆淀粉捏碎放入锅中加热15至20分钟,出锅备用,将剩余的绿豆淀粉和水打成糊状与加热过的绿豆淀粉揉成面团。最后,用漏粉瓢将面团漏入烧开的大锅中加热定型。“炭火灶台的高温是绿豆粉定型必不可少的条件,揉面的手劲、巧劲是绿豆粉口感细腻顺滑的关键。所有的用心、匠心成就了手工绿豆粉的质感。”张强说。
张强结束了一轮制作,休息准备下一轮的空隙时告诉笔者:“每天的凌晨3点多我们就开工了,整套工序做完就得7点多了。这套制作方法是我们祖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一直坚持古法制作,绿豆粉呈现淡淡的天然豆绿,我们的粉口感细腻,很有嚼劲,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剂,吃得更健康、安心。
坚守本心—— 努力传承非遗文化
张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时,被各地精湛的手工技艺吸引,赞叹之余想起了父亲手把手教给他的绿豆粉制作技艺。2019年,张强通过神木市文化馆申请了神木手工绿豆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告诉笔者,申报非遗的目的就是想让这门手艺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且有人愿意去传承它,不要让这一手艺失传。“传承手工绿豆粉制作是一条枯燥难走的路,完成一套完整的做粉工序最少得2个小时,稍作停歇,又得开始泡豆、磨豆……这其中的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张强说。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可不能丢了。很多人问我做绿豆粉做了一辈子,什么时候不做了?我和老伴已经快70岁了,但还是很有劲,也闲不下来,我俩会做到做不动的那天。”张志田自豪地说。
多少年来,张强家的手工绿豆粉一直都是神木人买粉条的首选,甚至有人特意从北京或者西安等地慕名而来。他家的绿豆粉如此受欢迎,皆因坚持优质食材的选用,坚持制作的精细,以及对传统工艺的继承。
老树发芽—— 给传统味道注入新活力
好味道要让更多人知道,张强想了很多办法。“我父亲做了这么多年绿豆粉,在这一领域口碑很好,很多人买粉只找我父亲。因此我专门跑到北京用我父亲的名字张志田注册了商标,还在百度地图上标注了我们绿豆粉作坊的地址。为的就是让喜欢吃绿豆粉的新老顾客更加方便地了解、找到我们。”除此之外,他还想办法与外卖合作全城范围内配送,让顾客足不出户也可以尝到正宗的绿豆粉。在包装上,他们也格外用心,定制了精美的包装筐,绿豆粉用纱布包裹,干净、透气,里边还附有食用卡,提示顾客如何存放绿豆粉。
绿豆粉见证了神木人的美好韶华,一代又一代的神木人在这个味道中慢慢成长又垂垂老去,它已经不单单是用来充饥的食品,更是关于过去、关于对这座小城的舌尖记忆。
新闻推荐
提升业务能力 擦亮服务品牌 浦发银行神木市支行协助神木市发放消费券活动小记
本报通讯员屈凡神木市着眼于“惠民生、促发展”角度考虑,于4月20日—7月20日陆续向神木市民投放1亿元“消费代金券”,惠及4...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