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林采当村的脱贫故事

榆林日报 2020-07-06 08:19 大字

正在餐厅吃饭的方建军。丁向龙摄

本报通讯员王海燕 丁向龙张雄芳侯妮

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坐落在道路两边,新建的敬老院、乡村公园、村民文化活动室为村庄增添了文明气息;路边一块块鲜艳醒目的示范农田指示牌传递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息……夏日清晨,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的新变化新气象扑面而来。

近年来,在入村企业的大力帮扶下,在全体村民的勤劳奋斗下,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已逆袭成了省级“美丽乡村”的样板。“村民的口袋鼓了起来,贫困户纷纷摘下了‘穷帽’,如今‘上下班’‘挣工资’‘分红’已经成为村民口中的热词。”纳林采当村第一书记黄大鹏说。

近日,笔者来到纳林采当村,走农家、访农户、进就业扶贫基地,透过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奋斗场面,探寻该村的脱贫故事。

脱贫故事一

有活干 有钱挣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灶上刚出锅的馒头香喷喷的,我在家可吃不上这一口热乎饭。”在该村就业扶贫基地餐厅门口,“上班族”方建军喜滋滋地边吃边说。

今年54岁的方建军是纳林采当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早些年,他的妻子因为一次小手术引起精神疾病,后来女儿又被诊断出小儿麻痹症,他的母亲也顽疾缠身需常年吃药,一次次的打击,一度让方建军陷入绝望。

恒源集团驻村后,出资70万元在村里修起了敬老院,村委会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建议将方建军母亲接到敬老院。“党和政府的政策真好!现在我母亲住在敬老院,每月只需150块钱,一天三顿饭都有人管。空余时间多了出来,我就开始在就业扶贫基地上班了,当饲养员,喂牛喂羊,一年能赚四五万元,还能抽空照顾妻子和女儿。”方建军表示,从那以后他心里就开始敞亮了,生活能看到希望了。

脱贫故事二

扶贫基地建在家门口 就业脱贫“两不愁”

走进村民李旭则的家,室内窗明几净,羊圈里30多只绒山羊健壮肥美。“这羊是政府和就业扶贫基地给我家赠送的,这房子是就业扶贫基地给我修建的。我现在除了自己养羊,还在基地上班,家里早就脱贫了。”望着家里家外,李旭则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旭则之前是纳林采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常年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父女仨的生活可谓捉襟见肘。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后,村上安排他在就业扶贫基地上班,现在他收入稳定,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不离家,在家门口上班,真是好!前几年,我在基地每月能领3900元的工资,今年涨成4200元了。”提起现在的工作,李旭则笑着说,“就业扶贫基地建好后,不仅是我,村里的贫困户都受益了,全村也跟着沾了光。”

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如今的李旭则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脱贫故事三

产业扶持 打开脱贫致富门

“咩咩、咩咩……”在一条通向农家院落的村道上,远远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羊叫声。走近后,便看到村民兰在和站在羊圈里,右手提着一桶玉米粒,正将羊群唤到食槽旁喂养。

兰在和是纳林采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几年前家里的光景,他颇为怅然:“老婆、儿子、儿媳身体都不好,常年看病吃药,欠下不少债务。”

为早日偿还债务,早些年兰在和养过羊,但因为不懂养殖技术,找不到销路,收益不大,日子一直好不起来。让他发愁的除了致富无门还有住房问题,2015年初,家里的房屋裂了手指宽的缝。

“就业扶贫基地不仅送羊、送技术、修羊圈,还兜底收购,我们农户心里特别有底儿。我最多养过200多只羊,卖羊肉、卖羊绒,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穷帽子’也摘了。”就业扶贫基地入驻该村后,老兰的困境得以改变,先后给他送去80只绒山羊,经过3年多的努力,绒山羊已经繁衍到上百只。

脱贫干劲儿足,政策也不断助力。2016年,在驻村企业的赞助下,他家拆掉了原先的旧房子,盖起了新房。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兰在和的家庭养殖也逐渐走上正轨,他还担任起村里的卫生员和护林员,身兼数职,一步步迈向自己的致富路。

近年来,纳林采当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开辟了“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美丽乡村+集体经济+双扶双脱+幸福康养”的“六位一体”整村推进脱贫模式,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神木市尔林兔派出所“零距离”服务辖区群众

本报通讯员陈蓓报道近日,神木市尔林兔派出所民警在“百万警近千万家”走访活动中了解到,住在辖区西葫芦素敬老院的老人们因...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