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自强创业 永不停歇
王增在花店里整理花卉
文图/本报通讯员 牛云芳
核心提示
他出身贫寒,性格坚毅;他锐意进取,不甘贫穷。他辞职下海后,创办起神木县第一家花店,把一个只有10多平方米的仿真花店,发展成如今占地8000多平方米,集产、植、供、销于一体的规模化花卉园艺公司。从白手起家到年产值上百万元,他坚守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数十年如一日地砥砺前行。他就是神木县自强创业典型、千禧花卉园艺中心董事长王增。
1、穷则思变 辞职下海
1977年7月,王增出生在神木县中鸡镇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勉强供他上完高中。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在县地税局找了一份临时工作。王增说:“那时家庭条件不好,父母每天在地里劳作,到头来收入甚少。因此,我想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养家。”
在地税局工作不到一年,不愿安于现状的王增就辞职了。他说,那时每天做同样的工作,拿固定的工资,几乎看不到未来。要想摆脱贫穷,必须放手一搏。辞职后,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老实憨厚的王增只是笑笑,不反驳、不辩解。
之后,王增到西安、榆林等地考察,发现花店在神木市场上尚属空白,于是他有了开一家花店的想法。他购买了许多关于花卉栽培、插花艺术等方面的书籍认真阅读研究。1999年,千禧花店开张了,向父母借来的几千元成了王增最初的启动资金。他以每年500元的租金在商贸大厦一楼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经过简单收拾后,开始售卖仿真花,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2、百折不挠 从不言败
花店开张后,由于仿真花利润薄,加之当时人们的购买力比较弱,王增的生意并不景气。而且从进货到跑销售,都是由他亲自完成,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店铺小,没地方安火炉,刺骨的冷风让他没处躲,只能裹着厚厚的棉大衣,手脚被冻麻是常有的事。
最让他觉得辛酸的是进货。为了能进到品种丰富、样式美观的仿真花,他每次都要坐大巴去西安。进到货后还得提上几大包货物找三轮车。把货装上三轮车后,车上没有多余的空间坐人,他只能跟在三轮车后面跑。有时货放在路边等三轮车时,还会被城管罚款。“进货时从不敢多喝水,因为上卫生间时连照看东西的人都没有。那时西安没有直达神木的大巴,货运到绥德后还要中转,途中装货、卸货要折腾好几次。”王增说。
2003年,王增开了家分店,开始经营鲜花零售。2005年,随着神木经济渐渐活跃,鲜花市场进入鼎盛时期,很多场合都使用鲜花,这让王增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年收入达到二三百万元。由于经营有方,他的花店成了当地客户的首选。
3、富而思源 回报社会
2013年,王增再次扩大规模,投资700多万元,在神木新村建起千禧花卉园艺中心。中心占地8000平方米,实行花卉、商品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标识、统一收银、统一管理,向花卉和园艺爱好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终端服务,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型花卉超级市场。
王增在用心经营企业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近年来,通过科技下乡、慈善扶贫等活动,他累计为农村留守儿童和福利院老人捐赠花卉上万盆,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达200人次,培训花卉园艺人才800多人。2013年6月,千禧花卉园艺中心与榆林职业学院神木校区携手,开启了校企合作发展新模式,为当地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平台。中心每年上缴利税2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神木县诚信文明店”“青少年教育基地”“榆林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最美花店”和“中国花卉园艺十佳品牌”等。
如今,千禧花卉园艺中心已成为神木县规模最大、经营范围最广、美誉度最高的综合性花卉公司。公司不仅拥有独立的配货中心和绿色植物种苗基地,而且业务涉及花草、绿色植物、仿真花及器皿等的零售、批发和租赁等,形成一张庞大的产、供、销网络,与全国许多同行和产地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鲜花快递业务覆盖到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新闻推荐
近日,一篇刊登在《延安日报》、署名为中共延安市富县县委书记李某的文章,因内容与新华社两年前的一篇时评文章高度雷同,被质疑抄袭。官方回应称,该文由县委办公室组织撰写,李某本人并不知情。至...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