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墕村:山沟沟唱响致富歌
文图/本报记者 张三林
神木县乔岔滩办事处高沙墕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省级贫困村,地处沟壑之间,道路崎岖不平,村民出行非常不便,全村人守着一亩三分地过“庄稼汉”的日子,“山大、沟深、缺水、人穷”成为当地最真实的写照。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沙墕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积极发展种、养、加等增收产业,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坚实步伐。
完善基础设施
加固发展堡垒
“我们刚到村里的时候,路真是不好走,遇到刮风天,黄土飞扬,遇到下雨天,泥多滑脚。”提及旧的进村道路,高沙墕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袁涛至今记忆犹新。加之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较差、办公设施欠缺……这一切让袁涛和另外几名队员暗自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改变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高沙墕村来说,一条贯通全村的水泥路,对全村经济发展、村民脱贫致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该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一次次地穿梭在村里和县里,听民情、取民意、跑项目、筹资金,协调县交通局与乔岔滩办事处投资46万元实施贫困村路网改善工程,硬化村级道路1000米,提升了村里公路的服务能力。
该村扶贫工作队联系县水务局,争取资金9万元为该村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全村每户都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实现全村自来水普及率100%,让村民喝上稳定、安全的饮用水;联系县扶贫办和锦界电信分公司,投资17万元在高沙墕村安装电信公司信号塔1个,实现了全村及周边4个村电信信号全覆盖;协调县农村能源站,为村里配备20盏太阳能路灯和23个太阳能热水器,让村里人享受到了太阳能带来的便捷与服务。
如今,徜徉在高沙墕村,处处是繁忙的景象,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村以改变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和切入点,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向县扶贫办争取资金10万元,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对村内巷道400米围墙进行美化,推进改厕、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种养加齐发力
致富不再是梦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高沙墕村自然条件差,没有主导产业,全村224人中常住人口仅有49人,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落后贫困村。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每位扶贫工作队队员心头。
“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贫困村民要实现稳定脱贫,必须通过产业来带动,加上自身的勤恳劳动,最终才能实现稳定致富。”袁涛说,在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在吃透村情的基础上,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征求村民意愿,大家认为走种、养、加的路子,才是一条适合村里长久发展的致富捷径。
去年,扶贫工作队协调县农业部门确定该村为县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并连续扶持3年,每年投资10万元,通过物质化方式,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种植玉米、马铃薯、小杂粮700多亩,农业产值超过60万元;同时协调县畜牧局为每个贫困户免费扶持10只优质种羊,进行规范养殖,最终实现两年户存栏15只羊、三年户存栏20只羊的目标,实现户均产值2万元以上。
“以前家里的粮食要拉到镇上去卖,还卖不上个好价钱,现在有村里的合作社帮我卖,真是太方便了。”今年69岁的高高生乐呵呵地说,最近他将家里所有的绿豆、谷子都卖给了合作社,价格比市场价两倍还高。
据高沙墕村主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起怀介绍,去年,村党支部和帮扶单位结合村里实际,共同商议并注册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小杂粮加工厂,村里每户都参与入股,通过年底分红的模式实现增收。目前,合作社与龙华集团达成了3年包销售的协议,完成了首笔32万元的农业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带动脱贫模式,全村认定县级家庭农场1个以上、新型职业农民5人以上,力争培育好1至2个主导产业,配备1至3名科技特派员,帮助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整村脱贫。”袁涛谈到今后高沙墕村发展时说。
新闻推荐
“今年丝博会,我县精心制作了神木3D炫动产品卡。用三维动画介绍我县矿产资源、煤化工、轻工类、载能类、建材类等产品。”神木县县长封杰说。精心准备之下,神木在展会上收获颇丰,重点推介了高端能化...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