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枣能管饱,富要靠人” ———“陕北枣王”武子生的科技扶贫路

商洛日报 2017-03-03 10:34 大字
新华社记者 郑昕

“陕北枣王”“土专家”“枣树医生”“脱贫带头人”……这些名头指向的都是同一位枣农,而他更喜欢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科技特派员。他的科技成果,都在位于陕西佳县的30多亩红枣丰产技术示范点乃至全县逾80万亩的枣园里。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位于陕北黄河沿岸,气候条件适宜优质红枣生长。据《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佳县红枣已久负盛名。如今,佳县红枣仍以个大、核小、肉厚、色鲜、油性大等特点闻名,年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还拥有国内首个国家级红枣有机食品认证。

“只要树上有枣就饿不死人”,这是佳县老百姓的一句俗话。枣树属耐旱作物,年年挂果、岁岁丰产,千百年来都是当地人遇灾荒时赖以生存的重要口粮。常言道“靠山吃山”,枣林沟、枣树坪、枣树梁等地名,就是世世代代的佳县人把希望拴在枣树和红枣上的证明。

靠种枣维持温饱,这在当今已不成问题;而靠种枣脱贫,则是这些年来当地群众的新需求。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这个民歌《东方红》的诞生地,红枣作为主导产业,少不了脱贫的“能人”,武子生则是这些“能人”中的名人。

举着比自己还高的剪枝刀,一刀下去一根枝丫应声落地。记者见到武子生时,他正在合作社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里给10多名社员授课。“别看现在是枣树休眠期,枝子剪不好,秋来别想打下好枣。”这位敦实的陕北汉子平素不苟言笑,讲起技术来却滔滔不绝,时而还手舞足蹈。

“一天到晚电话不停,有咨询技术的,有洽谈市场的,还有邀请我去授课的。”他说。

自幼喝着黄河水长大、如今50多岁的他,对红枣的感情深厚。凭着世代种枣经验加上反复实践,武子生年轻时就总结出管理窍门,自家枣园的产量和质量总是好于旁人。对此他并不守口如瓶,而是乐于把自己总结出的技巧传授给乡亲。在他的动员之下,他所在的武家峁村从上世纪80年代就新栽红枣1600亩,实现了全村耕地面积的枣林全覆盖。

武子生说,他的“出名”还与一次病虫害防治有关。2013年,对枣树伤害极大的“绿盲蝽”虫害袭击佳县。“那年全县枣歉收,很多人家里绝收,和‘绿盲蝽\’有很大关系。”他说,那时获得科技特派员身份不久,于是全身心扎到果树林里,通过跟踪观察枣树叶片,不断比对找出办法,选择适合的农药和喷施方法展开防治,取得不错的成效。他也因此被县上安排为枣农进行技术培训,不仅为佳县数千名枣农讲解,还去了周边的枣业大县共享“防病秘籍”。

摆脱了病虫害的威胁,武子生随后与当地红枣产业办、红枣工作站等机构共同开发了30亩的“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示范点,这种新技术将枣树的优果率提升1倍。到2016年,这一丰产技术已推广到全县8个乡镇50个行政村的3万亩枣园,每亩能增收2000元左右,并顺理成章地获得了“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的认证。

通过技术推广和虫害防治,武子生带动了神木县、佳县、临县(位于山西省)和吴堡县等黄河一线枣产区共5858户18750名贫困群众脱贫。

在产业化经营上,武子生于2007年就带领本村村民成立枣业合作社,注册“千年油枣”品牌,对红枣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并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销售红枣。目前,这家合作社集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红枣基地,已累计为武家峁村增收300万元,直接带动村里32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东方红,枣儿红,有了科技支撑,找到正确方向,枣农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枣子要卖上价钱,品种、技术改造是一方面,还要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我们已经研制出红枣酒和红枣醋的技术规范,工厂也正在建设。”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武子生觉得,只有紧跟市场,延长红枣产业链,才能在今后给广大枣农带来更大的收益。(新华社西安3月2日电)

新闻推荐

1-2月“陕西好人榜”名单公布 36名身边好人入选

????陕西好人榜揭晓  本报榆林讯(记者韩晓妮肖刘娜)2月26日上午,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主办,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明办、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陕西好人榜1-2月...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