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化旅游产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王雄
7月26日晚,由素有“蒙古之花”美称的蒙古族女歌手乌兰图雅和登上人民大会堂献歌的陕北优秀青年民歌手杜朋朋领衔的《蒙汉歌会》第2季在榆林榆溪坊水上秀场上演。现场欣赏这一文化艺术盛宴的1800多名观众大呼过瘾,纷纷点赞。
据了解,从4月28日起,榆林市在西北最大实景水上秀场榆溪坊开启2016大型惠民演出季。几个月来,陆续推出《美丽榆林我的家》《爸爸回家》少儿公益晚会、《无定河之歌》风情歌舞剧、《草原的诉说》民族音乐会等34场次惠民演出,受众近3万人,不但满足了榆林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推动了榆林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
不仅如此,蓬勃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助力榆林经济转型升级。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大漠草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荟萃了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红石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等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神木石峁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距今有4300多年历史。陕北民间艺术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厚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
虽然是陕北文化的核心区,但受能源产业挤出效应影响,榆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站在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的高度,榆林市紧紧围绕“丝路驼城·多娇榆林”旅游主题形象,加快形成“1345点线面”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即“一主三副四带五板块”——“一主”,榆林城市旅游主中心是旅游产业市域空间规划布局的内核极、丝绸之路经济带榆林游客集散地;“三副”,以神木、绥德、靖边作为榆林市域旅游副中心,承载辐射相邻周边省区、推进榆林外向型旅游发展的重要职能;“四带”沿长城沙韵边情文化体验带、沿黄河山水风光休闲带、沿无定河-榆溪河黄土风情旅游带、沿转战陕北红色文化旅游带;“五板块”,边塞遗迹名城古镇板块、大漠长河黄土神韵板块、转战陕北红色文化板块、山水名胜宗教古建板块、乡村休闲民俗风情板块。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榆林建成中国边塞文化旅游名城和沿黄河-长城廊道夹角旅游中心城市。
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关于旅游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500亿元,实施50个旅游项目。到2020年,全市创建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16个,接待游客达到3700万人次,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25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5万人,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占GDP比重超过5%。
今年以来,榆林市市县联合,部门互动,全面启动佳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并率先在全市启动白云山国家5A景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县域旅游各项工程,做强县域旅游经济,推进神木县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加强产业融合,注重挖掘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开拍《平凡的世界II》,将《米脂婆姨绥德汉》《大漠红柳》等大型精品剧目对接旅游市场,打造陕北民歌、榆林说书等一批榆林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精品节目。深度挖掘榆林骆驼、米脂婆姨绥德汉、兰花花等文化内涵,加快研发能够代表丝路旅游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
同时,整合资源,积极打造转战陕北、黄河风情、长城风光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加快石峁遗址的有序发掘和保护,推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点景区建设,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一体化保护开发的前期工作展开。
今年上半年,榆林市推进全域旅游、依法治旅和重大项目建设,盘活地接旅游市场,扩大“丝路驼城·多娇榆林”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截至6月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42.6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0.9%。
新闻推荐
本报榆林讯(记者祁铭)记者昨晚从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房姐”龚爱爱案将于24日在靖边开庭审理。据介绍,靖边县人民法院将于2013年9月24日上午8时30分,在该院二楼审判庭公开审理被告人龚爱爱伪...
神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神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