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鸟人”王中强的遗鸥情

华商报 2016-07-15 14:41 大字

遗鸥王中强 供图

有一种行为让你动容,有一份情感让你挂怀,有一股力量让你奋勇向前。《华商报·今日榆林》的《人物》专栏,主要为了将文化、商业以及科研等各个领域突出的榆林本土人物介绍给读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将他们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传递正能量。

人物档案:

姓名:王中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班家沟村

出生日期:1956年3月

代表作品:著有《榆林鸟类》、《榆林古树名木》等四本书籍,先后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有关论文20多篇。

个人荣誉:曾先后荣获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个人、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先进个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榆林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红碱淖湿地遗鸥种群数量动态研究”项目,2008年10月获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09年1月获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生目标:

做一个执着的鸟人

在神木县境内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成千上万只遗鸥在此栖息繁殖,一只只美丽的遗鸥,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地上昂首迈步,时而在湖中蜻蜓点水……而遗鸥的发现者就是素有“鸟人”之称的王中强,他长年累月不求回报地守在红碱淖,终日与鸟为伴。如今虽已过知天命之年,王中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奔走在塞北高原,追鸟、识鸟、拍鸟、护鸟。他这一路走来,那充满爱的一幕幕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也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从小就对鸟情有独钟

7月13日,初次见到王中强,他两鬓斑白,脸颊透红,黝黑的皮肤印证了常年在外风吹日晒追鸟的艰辛。他朴素大方,上身穿着深褐色的短袖,显得神采奕奕。走进他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挂着的他拍摄的鸟类作品,每幅作品构思独特,栩栩如生,仿佛看见鸟儿在绿水青山间快乐飞翔。

1956年3月,王中强出生在米脂县城郊农村。每次回忆自己拍摄鸟类的过程,王中强自感快乐和充实,他从小就喜欢鸟类,对鸟是情有独钟。记得上完小学四年级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学校都停课了,其他小朋友都在玩耍,而他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每到夏天便去野外割草喂猪养羊,冬天拾粪砍柴,闲暇时看看鸟儿。

王中强告诉华商报记者,有一年夏天,他和伙伴们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几个伙伴出于好奇用石头、土块击打,而他将猫头鹰(当地人叫恨狐)抱到学校,老师告诉他,猫头鹰是益鸟,专捕食老鼠。“待猫头鹰伤好之后,我将它放归大自然,还受到了老师的口头表扬。”王中强说,从此他对鸟类的更加热爱,每当鸟类南北迁徙季节,他家不远处的无定河畔就会有大雁飞翔,听大人们说,大雁飞行累了晚上就会在河畔边歇息觅食,他多次半夜三更偷偷地起床,想借着月光看个究竟,但一直无缘见到大雁。

1975年,王中强从米脂中学高中毕业,凭着高中时学工、学农、学军、学医学到的一点医学常识,回乡后任城郊公社班家沟大队赤脚医生。1977年全国恢复考试后,王中强于当年11月份参加了中等专业学校的考试,1978年2月被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管理专业录取。1980年12月份毕业分配到榆林地区林业局工作。

1982年8月份,当时榆林地区林业局分管林业业务工作的副局长李建树告诉他,陕西省林业局在西北大学举办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培训班,这方面的工作在林业上才起步很重要,目前榆林地区还没有专业人员。“你学过医有基础知识,加之培训后可变为林业专业内行。”

他听了之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1982年9月1日,他去西北大学开始生物系学习,成为全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在学校主要学习了野生动物生态学和生物解剖学两门课程。1983年1月以全优的成绩结业。

一心扎在红碱淖

与遗鸥结下不解之缘

2000年9月份,王中强和同事在红碱淖调查鸟类资源时,在湖边捡到了两只脚上戴环志的死鸟,经中国鸟类环志中心楚国忠、候韵秋二位教授鉴别,确认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遗鸥。从此王中强一心扎在保护、监测、研究遗鸥的事业之中,与遗鸥结下了不解之缘。

遗鸥,即遗落之鸥,遗忘之鸥,俗名黑头鸥,夏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常成群活动,站立时头颈伸直,主要以小鱼、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多年来遗鸥濒临绝种,是被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很长时间,科学界对它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知之甚少。

而王中强是最早深入红碱淖从事爱鸟、护鸟宣传的,已经在这片区域忙活了10多年。红碱淖的每一处苇塘、每一片滩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保护和抢救遗鸥,每年从遗鸥迁来到飞走的5个月时间内,王中强几乎都在红碱淖活动,终日与遗鸥为伴。“为了准确地掌握遗鸥的生活习性,我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一整天在野外监测遗鸥的迁飞动态。”王中强说,为了监测研究遗鸥的交配、产卵、孵化过程,同时又不干扰遗鸥的繁殖,就要用高倍望远镜定点、定时观察,他有时一小时眼不离望远镜头。这样的观察,往往需要连续70多天,十分枯燥和辛苦。

据王中强介绍,遗鸥在红碱淖湿地安家前几年,那里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干扰遗鸥繁殖现象时有发生。为了科学制订遗鸥及繁殖地保护措施,他走访了红碱淖湿地周边地区两个乡、镇的7个村庄的几千名群众,多次与旅游局协调旅游规划。“经过几年的调研走访,我编写了《红碱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设计说明书》和《红碱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王中强说。

在他的建议指导下,红碱淖湿地保护工程已经实施,通过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生物治理措施,使红碱淖周边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30%,提高到2010年的60%。红碱淖湿地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由2001年的200多只增加到2010年的16000只。目前繁殖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数量占全球遗鸥总量的90%以上,缓解了全球遗鸥种群数量下降迅速的局面,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被群众称为“鸟类的守护神”

鸟类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的守护神,是人类的朋友。爱护鸟类,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然而,由于榆林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对鸟类的辨别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少,一些人保护鸟类的意识淡薄,乱捕滥猎,非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人为破坏鸟类栖息地等问题一直没有彻底杜绝。

为此,从2001年至今,王中强经常在鸟类聚集数量较多的区域对保护鸟类的意义进行广泛地宣传,告诉人们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爱护鸟类,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同时,他行程30多万公里,在候鸟重要栖息地定线路、定时、定点监测鸟类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据了解,近几年,王中强亲自救治了国家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大天鹅、白琵鹭、白尾海鵰、雀鹰、红隼、猎隼、大鸨、鵰鸮等近百只,将它们放归大自然,制止了几十起人为破坏鸟类资源的行为,协助公安部门侦破了十几起非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案件。

在他的呼吁下,当地广大群众自觉地行成了爱鸟、护鸟的良好风气,由于人们对鸟类的呵护和生态环境的逐渐好转,榆林分布的鸟类由上世纪的170种增加到目前的232种。乱捕滥猎,非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行为基本被制止,而他也被群众称为“鸟类的守护神”。

主编《榆林鸟类》

是全市第一部鸟类图志

从2000年起,在王中强的主持下对全市鸟类的种类、分布生境及栖息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拍摄了大量鸟类野外照片。2010年,由王中强主编的《榆林鸟类》一书公开出版发行,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榆林市分布的18目 52科 232种鸟类,是榆林50年以来开展鸟类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总结,是目前榆林市记载鸟类资源及分布最完整的资料,是全市第一部鸟类图志,也是具有学术和科普价值的鸟类学书藉。

与大部分人一样,起初,王中强也只认识麻雀、猫头鹰等几种常见的鸟类。通过长时间给鸟类拍照,他知道了上百种鸟类及其生活习性。现在,作为鸟类专家,王中强的名字在业内无人不晓。“鸟友”们发现和遇到不认识的鸟儿,都会第一个想到去问他。他也会亲自去现场求证,拍照记录。

2011年,他离岗后还一直自费潜心从事鸟类保护研究工作,发现榆林鸟类新记录32种,每发现一个新鸟种后他都要在野外进行多次的观察研究和拍摄影像资料。“离岗后,我自费4万元买了望远镜、照相机等设备,一直在追寻着鸟类,记录着鸟类。”王中强说,他拍鸟的目的是记录,更好地对鸟类资源进行科学保护,见证榆林美丽生态环境。

王中强说,虽然他已经退休闲赋在家,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寻找到、拍到更多榆林本地鸟类的新品种,将榆林鸟类资料整理得更完善。同时,希望他的作品和文字记录,能唤起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拥有一颗爱鸟的心。“我愿用一生记录和保护鸟类,做一个执着的鸟人。”华商报记者 张云飞 实习生 白姗姗 

新闻推荐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多举措加快推进农网改造

8月8日,在神木县大柳塔镇,原612市镇线路26#—43#杆间所带电器设备由6千伏升压至10千伏等级,其中公网变7台、用户变6台及线路其他电器设备改造升级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国网榆林供电公司按照“强...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