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众志成城建设新农村

榆林日报 2010-02-05 13:27 大字

——榆林市开展“千企帮带”建设新农村纪实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力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组织引导全市民营企业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千企帮带、村企共赢”的民营企业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即用3年时间,全市确定1000个效益好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与1000个村结对帮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众多企业家已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为全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千企帮带、村企共赢”活动实施两年多来,全市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已达730户,对口帮建855个村,达成帮扶意向资金近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67个,通过产业带动农民直接受益8.2亿元,受惠群众20多万,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人们将其称之为“榆林现象”。

□本报记者 吕晶

“榆林现象”: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

陕西兴茂侏罗纪煤业镁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乃则是个名人。他投资1亿元将自己的家乡高庄则村建成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强大产业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彪则为家乡新民镇芦草畔村投资7000万元建设新农村。他们2人仅仅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众多企业家的缩影。

近年来,府谷县动员和组织民营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建设新农村,创新扶贫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机制,走出一条资源开发地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村企对接、村企互动、村企共建,为农村、企业和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新变化和新收获,为新阶段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模式,引起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重视,被肯定为新阶段扶贫“府谷现象”。

2008年9月20日,全国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在府谷县召开,这是国务院扶贫办第一次把全国性的研讨会放在一个县里举办。

而今,“府谷现象”已悄然成为“榆林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榆林市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数量由2005年全市100多户发展到2009年的635户,民营经济总量达467.57亿,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35.9%。工业经济已经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推进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让村子里的乡亲们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决策者和广大先富者的共同愿望。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们把在工业上实现的资金积累投入农业,使现代农业成为他们扩张的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利益机制组织农民土地合理流转,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集约经营,农民在自己入股的农业企业打工,身份发生了转变,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企业经营农业时,也带来先进的现代物质条件和高新科技,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同时政府也在政策导向、条件提供、项目配套上予以很大的支持,使民营企业家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合理,使他们的资金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家为近900个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已实施项目800多个。

神木县解家堡乡距县城仅几十公里。几年前,西川的关崖窑、新寨则等村的老百姓要进一趟县城必须要步行到高家堡镇,然后再搭车进城。由于交通不便,这一带的主要经济作物黑豆也只能“望市兴叹”,长久滞销。

2007年,神木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君响应县委实施“双百帮扶”的号召,决定结对帮扶解家堡乡关崖窑村。待他了解了关崖窑村的情况后,决定出资100万元为西川修路。这条全长29公里、让西川5800多群众受益的公路建成后,彻底改变了西川地区没有公路,大车不能进村的历史。

为了表达对北元公司的感激之情,村民们将西川道路命名为“北元路”。

“要想富,先修路”一直是农村发展致富的有效口号,企业家在帮扶建设新农村时,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力气,帮助农村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和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建设完善文化室、卫生室、学校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设施,为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以及开展多种形式扶贫济困活动提供了有效保障。

据统计,全市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修建(维修)学校、医院、养老院等95所,修建基本农田1800亩、乡村公路574.7公里、饮水工程98处,架设农电线路129.2公里。

夯实基础:

创建“幸福村”

建好班子:

营造“和谐村”

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企业家们在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2009年12月22日,记者来到府谷县府谷镇东山村,看到的是一幅新农村壮美秀丽画面:风格各异的一栋栋住房,干净大气的村两委办公场所,还有正修建的广场及老年活动中心……

这个村80%以上的村民都有了第二产业,人均纯收入1.8万元,60%以上农户拥有小汽车,成了府谷县的新农村示范村。这些巨大的变化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该村村支书、省劳动模范、党员致富带头人韩忠琦。

自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一直认真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精心谋划东山村的发展,带头创办府谷县东山电石有限责任公司,仅2008年实现产值4.5亿元,历年累计上缴税金4200余万元,带动了东山及周边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我就是这个村的人,自己富了,家乡的老百姓还穷着,大家推选我当支部书记,我就要让家乡父老都能富起来。”正是有着这样朴素的想法,韩忠琦带领着388名村民开始了致富的路程。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韩忠琦“第一把火”就是健全“两委”班子,发展年轻能干的党员,建立村务公开制度。经过几年努力,该村“两委”班子健全了。

为保证村民在企业务工合理取得报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经上级党委批准,韩忠琦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联合支部下有东山村支部、东山电石公司支部、三源集团公司支部,其他企业党员都参加联合支部活动。

联合支部成立后,为保障当地村民务工权益,协调群企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工资发放问题迎刃而解。老百姓满意了,企业项目建设和资源开发也顺利开展,韩忠琦成了村民眼中的“能支书”,成了最受欢迎的干部。

千企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帮扶企业共为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1.85万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6750人次,为农村弱势群体及各地救灾捐赠近亿元,全市村企、村矿和各种社会矛盾大幅减少。 C①

黄家圪■村位于榆林城区东南11公里处,村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差。多年来,这里的村民一直过着穷得丁当响的日子。文昌集团董事长张文堂就是这个村出生的,他说:“我们村太穷了,我真是穷怕了,所以10多年前才下定决心出来打拼。如今我富裕了,不能看着家乡的父老们还过苦日子,我一定要尽我所能,把这里建成一个人人羡慕的美村庄。”

2007年以来,文昌集团为黄家圪■村新建和改造农田3000亩,移河砌堤2900米,修建抽水站7个、蓄水池6座,蓄水总量为21.55万立方米,铺设灌溉暗管7万米,修建人畜饮水站2处,修建水泥路6.2公里、生产道路8公里,新修桥梁3座,购置农机设备20余台,并对电网进行了整体改造。

2009年,文昌集团帮村里开发了100亩葡萄园。村里共有16户居民承包,前3年葡萄不挂果,文昌集团给每亩地每年补1000元,村民们逢人就介绍村里的葡萄园。

文昌集团还计划在二期工程时,为村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农家乐”“水上乐园”等旅游度假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建设幼儿园和小学。

企业家在帮建新农村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着力解决农村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

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帮助农村制定和完善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行性,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逐步落实规划项目。他们从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把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着力点,对各地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公路建设、农村医疗、教育等问题,集中力量,实行专项推进,重点解决,并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群众,使农民意识到自己是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调动他们广泛参与的热情,全心全力投入到建设自己的家园上来。

精心规划:开发“特色村”

产业扶持:打造“品牌村”

海则梁村曾是定边县有名的贫困村,恶劣的生态、贫瘠的土地让世世代代守护在这里的人们吃尽了苦头。2000年,陕西荣民集团董事长史贵禄致富不忘家乡,决心帮扶海则梁村建设新农村。史贵禄说:“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村庄改造,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支撑,要让乡亲们富起来,就要在当地培育形成独具海则梁特色的支柱产业。”

2001年,通过对土地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后,史贵禄确立了在当地发展辣椒主导产业。他出资80万元从国外买回“保加利亚优质辣椒”新产品专利,并聘请种椒能手到基地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指导,保证了农民应用好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结果辣椒丰收了,当年平均亩产达3000公斤,最高可达4000公斤,最大的一个辣椒竟重0.25公斤。目前,全村辣椒户人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海则梁村的带动下,白泥井镇兴起了种植“辣椒热”。全镇形成6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年产5万吨优质辣椒。

众多企业家在帮扶新农村建设时,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变“输血”为“造血”,让农民们红火的日子世代相传。已落实结对帮建的730户民营企业中有90%帮助所帮建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家们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帮助农村选择确定主导产业,并给予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劳务产业。依托企业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帮助劳动力充分就业。利用帮建村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农业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走向市场,走向富裕。

神木挂职干部张华(左)创办的加工厂里,工人正在加工零部件。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张晋国摄

新闻推荐

神木举行大型广场活动

本报通讯员苗红梅李春燕摄影报道5月30日,神木县举行“书香榆林”大型广场活动,来自中小学、企业、社区20个代表队的古诗新唱、朗诵,现代名作演唱及古筝演奏等不断把活动推向高潮。图为神木县第五小...

神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神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