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农民返乡创业小记
本报记者 王婷
编者按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窝。”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曾让不少外地务工的农民因工作难觅、收入锐减,纷纷带着资金和技术踏上返乡之路。同时,也不乏富而思源不忘家乡, 回乡带头致富的有志之士。本报记者日前走进神木县马镇,寻访返乡创业带头致富的新型农民。他们或许事业刚刚起步,或许经验不足,但他们热爱家乡,大胆探索,勇闯致富新路的精神值得肯定。
神木县马镇镇是黄河流经该县的最后一个乡镇,是典型的农业镇,村民收入以农业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10月15日,记者来到该镇合河村采访,村支书和两名村民早就来到村口迎接我们,向大家讲述村里劳务输出和村民返乡创业的故事。
合河村是马镇人口较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近3000人,现有2000多人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东胜、包头和神木县城等地。村里没有什么矿产资源,村民收入靠枣树和庄稼。“既然呆在这儿日子过得没什么大的起色,为什么不走出去看看呢?近几年,村里落实县上的相关政策也开始搞劳务输出。”村支书阮金明道出村里劳务输出的初衷。他说,刚开始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也挣了些钱,可是村里的情况却没有改善,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村里越发显得冷清。
近两年,县上开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劳务输出人员回乡创业,该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也有部分人随之回来。他们不仅带回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村民白怀玉就是返乡创业的“部分人”之一。
年过50岁的白怀玉,1997年离开合河村到东胜谋生,如今已经12年了,他的子女也在东胜成家立业。“我们都是老神木人了,感觉那里还是不如家乡好。这几年神木县发展特别快,我们这些外出的人也都想回来再创业。”白怀玉说,由于村里不像神木北部乡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唯一的优势是黄河岸边种枣树。“我们就想在红枣上好好做点新文章。”白怀玉把他回乡的打算告诉记者。
离开自己在东胜的事业,白怀玉坦然一笑道:“没什么好遗憾的,有所失必有所得。”对于年过五旬,回到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创新业的白怀玉来说,显然更具挑战性,也让他更会有成就感。
该村的枣树多,红枣个头大、味道甜,在神木县各乡镇首屈一指。但是,这么好的红枣,每年因没有专业的加工企业深加工,加之销售渠道不畅,最后也卖不上价钱,农民们年年岁岁劳而无获。白怀玉和在东胜一起打工的同村人,这次打算回乡办一个小型红枣加工企业,把村里的红枣就地加工,然后再卖出去。“我们最近回来就一直在忙这件事,等各项手续办下来,明年就能开始加工红枣了。” 白怀玉说。
和白怀玉一样,阮在彪也从东胜回到家乡和他一起谋划红枣企业的事情。阮在彪说,他们回乡创业不是盲目冒进,也不是一时兴起,是经过销售、供货等市场调研后作出的决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取得可观的回报。
(下转第二版)
神木篇
新闻推荐
神木医改获肯定本报通讯员刘生强报道1月16日,“2009中国改革与发展论坛暨第九届中国改革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市委常委、神木县委书记郭宝成荣膺“2009中国改革年度人物”,摘...
神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神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