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湾大屋:300多年前的荣光依然闪耀

玉林晚报 2022-01-11 06:50 大字

儒林第

阳光照进深深的廊道

在容县自良镇中平村,有一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古建筑群,它便是2011年获容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蛟湾大屋。近日,记者在蛟湾大屋第十九世孙、九旬老人冯以农的带引下,走进这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宅。

时间难掩昔时富丽

当天,阳光灿烂,从蛟湾大屋外围长长的围墙看,老宅并未显出浓厚的沧桑感,倒是门前宽敞的篮球场上,几名少年矫健的身姿和帅朗的声音,给这座老宅平添几许朝气。

蛟湾大屋由三座并排独立的大宅组成,中间是三座四进的仁斋冯公祠,左右两边分别是三进的儒林第和司马第,总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自始建起,这里成了仁斋公后裔冯氏族人的繁衍生息之地。

“仁斋冯公祠是先祖仁斋公及其子卓圃公于1708年建起的,而后在其左右两侧,卓圃公的长子、次子于清朝乾隆年间分别建造了儒林第和司马第。”冯老介绍。

跨过高高的门槛,绕过门屏,走进这幢深宅大院,仍能感受到迎面而至的古朴,阳光仿佛一下子也变清冷了些。整座古建筑处处体现清朝繁盛时期的豪门建筑风格,屋顶龙腾天际,飞檐翘角,墙上壁画古色古香,典雅精致,中间议事厅采用大石柱支撑,场面宏阔。“如今族里有什么大事,族人都还聚集在这里商议或摆宴席。”冯老说。

三座、进深40米、面宽七开间的主屋、硬山顶砖木结构、大厅两边各有议事厅……整座古建筑虽有破落之处,却仍难掩昔日的堂皇富丽之像。

族人正直端方,人才辈出

据冯老介绍,蛟湾大屋始祖仁斋公自幼好学,刻苦攻读,考取清朝乾隆元年丙辰恩科贡生,出任浙江一县儒学训导。乾隆年间容县大旱,哀鸿遍野,仁斋公出钱由浙江任所运粮回乡散赈,深得乡邻敬爱。“他还独资建造自良至容城道路的县底旺冲石桥、中平钟屋石桥,方便村民出行,同时资助穷苦人家子女攻书求学。”

仁斋公的道德仁义泽被深厚。其后代、儒林第和司马第的主人同样正直端方,以文为训,家教有方,常施济乡邻,受人尊敬。“这座大屋经历300多年,涌现了很多有名望之人。”冯老如数家珍地说,清代中举5人;民国时期考取黄埔军校3人,当团长的4人;在8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有7人;留学日本、比利时1人;参加抗美援朝5人;至今考取博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以上的已有110多人……

严遵祖训,重振家声

历经数百年风雨,蛟湾大屋已显破落。2017年,冯氏裔孙发出修缮祖屋倡议书,族人一呼百应,纷纷踊跃捐款和积极投工,短短几个月共筹集资金12万多元。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历时半年多,大屋被修缮一新,重现昔日风采。

近年,冯氏族人还成立了蛟湾奖学基金会,凡考上大学和重点高中的仁斋公冯家学子均可获得家族的奖励,今年已是第6次举行冯氏优秀学子授奖仪式,以此激励学子奋发读书,勤恳作为。今年,蛟湾大屋还获国家财政资金扶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好样板。

史书歌大树,湾水护蛟龙。蛟湾大屋冯氏族人严遵古训,祈愿“苍苍白发人长寿,后辈有为耀功名”。

(记者 谭伟玲)

新闻推荐

夜间清查净化治安环境

容县公安开展夜间清查行动。本报讯(记者曾昶通讯员区宇雪)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确保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向好,1月3日...

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